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丰、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发祥地,因为<诗经>大部分歌诗在这里产生和最初编集,而且使用这里通行的雅言和正乐;东部的洽川是<周南>的早先采诗之地,产生在这里的<关雎>是中国爱情诗之源,<诗经>中不少作品与这里有关.洽川保存着众多的<诗经>文化遗迹,诸如古迹、民间传说、建筑、地方乐舞等等,处处散发着<诗经>的乡土气息.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诗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二南"的时代、地域,对古序注以及有关诗篇也应再作研讨.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术史上,闻一多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诗经>做了综合研究.他在研究中,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独特的眼光,从构图美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和优美意境,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诗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大会提交论文150余篇,主要从"<诗经>学史研究"、"<诗经>文化研究"、"<诗经>文艺学研究"、"<诗经>名物训诂与注疏研究"、"<诗经>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诗经>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是近年来<诗经>研究新成果的全面展示,并预示了未来<诗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之争不断.但<诗经>研究界在批评<毛诗序>遮蔽了<诗经>"本义"的同时,又以<诗经>"本义"遮障了重新发现<毛诗序>诗学价值的目光.从现代阐释学和寓言诗学的视域看来,<毛诗序>已经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并具备有效的寓言化阐释策略.但是<毛诗序>的寓言诗学仍然带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7.
王承斌 《天中学刊》2009,24(6):77-79
钟嵘<诗品>论五言诗源流时,将之归为<诗经>、<楚辞>两大流派.当今学者在论及钟嵘对这两派的态度时,多认为他偏重于<诗经>一派,严格说来这是不准确的.钟嵘给予<楚辞>与<诗经>以同等的地位,<楚辞>是他理想的"情兼雅怨"类作品.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皮日休尊经重道,奉<诗经>文本为圭臬,这与晚唐时代特征有密切关系.受人生经历影响,他在引论<诗经>时部分反对<毛传>,坚决反对<孔疏>,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诗经>阐释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数字伴随着人类从混沌走向睿智,从蒙昧走向昌明。这些数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蕴。在汉语中,数词的表示方法,谐音与象形的妙用,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导致人们对某些数词的特殊偏爱或反感、认知或运用,从而使其在哲理思想、归纳方式、审美观念、宗教迷信及语言文字等方面打下了深刻地民族文化的烙印。数词"四"和"七"在汉语发展中的起起落落就印证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汉语动量表达总趋势是动量短语对数词的逐步取代。通过对上古、中古、近代数十部文献中表达动量的数词与动量短语的比较分析,发现动量短语对动词的取代过程表现为:数量上,直接表达动量的数词渐少,动量短语渐增;结构上,数词所在结构趋简,动量短语所在结构趋繁;语义上,数词直接表达动量对数词、动词的选择趋严,动量词对数词、动词的选择趋宽。汉语分析性的增强及汉语动补结构的影响,是造成这种取代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诗词中数词的使用俯拾皆是.这些数词或实或虚,运用自如,毫无斧凿之痕,对表现诗词的主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数词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使用,使诗人的匠心独运和数词产生了非凡魅力,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英译中数词翻译的比较,可以研究数词翻译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数码创造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码"并不是通过一次发明就定形的,它的形成有一个逐步演变的历史过程。首先,这套数码应源于古中国人创立的准十进位值制名称数码和十进位值制算筹数码,接着,古印度人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对它进行了再创造,最后它的定形和被广泛接受也不能排斥古阿拉伯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集合数词是俄语数词的一种 ,它们虽然为数不多 ,但却具有独特的句法特征 ,是俄语数词中特殊的一类。很长时间以来 ,对于集合数词与定量数词的异同问题一直是俄语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集合数词 名词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尝试提出作者自己对集合数词同定量数词在特征、句法结构和修辞特色等诸方面的研究心得  相似文献   

16.
论《金瓶梅词话》的复合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的复合名词,其结构关系有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综合式和其他等六大类,其中联合、偏正二式是其主要形式,联合式则是最能产的;从其词素的词性来看,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名词词素是构成复合名词的主体;其词义基本上是依其词素间的语法关系而产生或衍生的。由此可窥该书复合名词之全豹及其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传承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英语习语中的数字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义模糊。因此,分析英语习语中数字的文化特点,提出几种相应的模糊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史,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经历了从最初的一般选用到后来追求艺术效果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历代诗歌富有感染力的生命基因和诗歌创作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传统。数词和诗歌联姻,具有多种表达功能,或写景状物,或叙事抒情,或凸显人物个性。同时,妙用数词还能够显现出浓郁的诗趣,蕴涵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ers generally assume that logographs such as numerals form a homogeneous se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whose results challenge that assumption. Using a visual search task, it is shown that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who can read and speak English, process strings of Chinese numerals differently from the way they process strings of Western numerals. The different pattern of results found with these two sets of numerals also contrasts with the pattern typically found whe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process Western numerals. An explanation of this result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visual search functions can be the outcome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ifferent basic search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20.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表示数目,在汉语中并不仅限于词这一级语言单位,真正数词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仅包含"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半"等有限的十几个,其余都是通过各种组合方式以短语的形式表示。许多语法专业书所称数词事实上应该属于数词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