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文章从许慎对"大"的释义、老子的哲学、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大"的几个日常使用义项所包含的文化色彩等几个角度来揭示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深厚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族问题的几点批评意见》一文谈到以下几个问题:自由派和民主派对语言问题的态度、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决权.着重从第二个问题,即民族文化进行分析.试图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和以列宁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的无产阶级对民族、民族文化、民族问题的定义的挖掘入手,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列宁对资产阶级所谓“民族文化”的态度,以及他对此“民族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问题下的民族政策和世界观.最后笔者将提出对对“民族文化”及“民族问题”的几点困惑,并列举出自己的一些启示与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课程变革下的学校文化,涉及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学校文化的现状如何?实然学校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实然的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改造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这几个相关的问题,从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人手,以“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几个维度为主,采用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地分析了一所普通中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实然状况、形成的原因、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学校文化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河东区三十三所中学,从一九七六年八月至今年一月,开展了语文教学改革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由于批判了“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广大语文教师思想活跃,畅所欲言,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四人帮”对文科教改的干扰和破坏问题讨论中,各校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揭发批判了“四人帮”推行的极右路线对文科教改的干扰破坏。“四人帮”大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歪曲党的教育方针,实行不要文化知识的愚民政策,他们把政治与业务、思  相似文献   

6.
从《东坡易传》中最主要的几个概念———“性”、“命”、“道”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可以得出苏轼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内涵———具有终极视域的、与“道”相合的境界。这一境界是苏轼所创造的文化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因复合体,衡阳旅游文化模因是在衡阳这个大社区内,由当地政府和民众在开发和开放本区域旅游资源时所形成的文化实体。文章以“衡阳雁”为代表的历史典故模因和“雁城八景”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模因为案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其文化传承的轨迹。据其生命周期,政府可望从同化和保持、表达和传输几个阶段来推动本地旅游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为打造本土旅游文化品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古韵悠悠     
吴雨桐 《新读写》2012,(6):22-22
几段文字,融合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配上朴实柔美的解读,描绘出“诗经”、“乐府”、“唐诗”、“宋词”所具有的独具一格的美。“纯”、“深”、“华”、“美”这四个词用得恰如其分,实实在在地点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雨巷》所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发现,处于大致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几种考古学文化之间往往有许多共性。如山东地区的“北辛类型”文化,河南、河北地区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陕西地区的“老官台文化”,甘肃地区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所体现出的共同特征。比上述文化晚一些的“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又包括了若干个类型)”等等也都表现出了一些文化因素上的共性。这些文化的分布,从黄河下游到黄河上游绵延数千公里。人们对于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文化面貌上所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今日教育》2009,(7):28-29
重庆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红色城市”。在这座城市,总会不自觉地哼几首红歌,背几篇经典,讲几个故事。2008年6月开始,重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三大活动已然成为重庆的一大社会风气,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三位一体”的群众性活动成为了一项惠及人民、振兴重庆的塑魂工程,起到了提振精气神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正在“席卷”着这座城市,“红色文化”在这座城市扎根发芽、成长壮大。一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在文字的记录中,重温重庆“红色文化”所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12.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赋予了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新使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远程教育文化的建设日显迫切,远程教育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次笔谈,编者选择“远程教育文化”这一主题,约请我省电大有关专家从远程教育学习者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以及远程教育文化基因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探讨,以期引起远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远程教育文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北朝民歌到戏剧、小说以及影视作品,木兰这一形象跨越时间、文化,影响深远。2020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掀起一场新的“木兰热”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本文尝试分析关于电影的几个“争议之点”,并提出:从木兰,特别是从用英语讲述的木兰入手,认识“同一”故事在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体会语言与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杨和平 《江苏教育》2023,(46):24-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人民至上”所展现出的“温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呈现出的“速度”和语言表达所反映出的党的领导“力度”,构建“非凡十年”主题课程,有利于向学生普及新时代党的实践和理论伟大成就。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联系实际,联系教材,双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整合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整体认知情境中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5.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人类学理论的一种成功验证和对大和民族现实性个案分析的经典尝试,是人类学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等级制度是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双重性格是日本民族的国民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和民族的核心结构“耻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潘黎明 《教育》2009,(7):57-5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乐趣就能激发兴趣,有兴趣便容易形成习惯。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缺少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当然也就没能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更谈不上把学生培养成“终身读者”。纵观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能做到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学生所关心的大凡是一些流行、娱乐文化,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几何?这种文化的沦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德育》2014,(9):F0004-F0004
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中学建于2010年9月,由四所乡镇中学合并而成,现有师生2000余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先后获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静海县辖18个乡镇,384个自然村,54.5万多人,现有成职教中心一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8所、村成校230所。几年来,我县成人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紧紧结合静海发展实际,坚持以传播科技、服务“三农”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不断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县乡成人学校建设,提高和拓展成人学校的办学功能,有力促进了静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19.
目前“媒介文化”批评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拓展了“媒介文化”概念的内涵,提升了其学术观照的层次。二是全面认知“媒介文化”的功能,立体透视其多元影响。三是追溯“媒介文化”的源流演变,把握其发展趋向。整体观照“媒介文化”的研究现状,在以下几个层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第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内涵应进一步明确界定一第二,要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的细密化和扎实基础。第三,应该密切关注广大农村、农民和工人、市民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文化研究述评及探究思路》一文[1]梳理了100多篇关于大学文化研究的论文指出:“我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学文化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从已发表的文献看,不少作者把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归结为提出几种特征,总结几条规律,界定几个范畴,梳理几条观点,澄清几点看法,而不是深入探讨大学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表现方式,没有注意分析有形与无形的规则是如何影响教学、科研活动的。”并认为“研究文化首先要研究大学文化的载体,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而是先要找出文化的表征”。基于上述提示,本文从对我国大学教师的实际情况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