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处在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老师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那么怎样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一、关注学生尊严,从了解和关心学生做起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  相似文献   

2.
冉刚 《甘肃教育》2006,(4A):15-15
教育学生要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对自已的人格看得很重要。即使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生要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看得很重要。即使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地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更不能对他们挖苦、讽刺,教师若对学生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老师要有爱心,关心爱…  相似文献   

4.
张永新 《甘肃教育》2006,(12A):13-13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处在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老师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那么怎样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相似文献   

5.
曹阳 《西藏教育》2014,(9):57-58
<正>一、爱学生,必须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尊重学生,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获得尊重,是人生存的"五种需要"中的高层需要。我们都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幸福阳光下的公民,班主任与学生不在乎就是年龄和某一单方面知识的差别,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班级每一位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 ,班主任工作只要对学生做到“勤、严、爱”就可以了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家长 ,尊重任课老师。首先 ,要尊重学生。老师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使“勤、严、爱”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否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所以说“尊重”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核心和灵魂。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尊重学生呢?第一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虽然是长辈 ,但是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 ,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平等地对待学生 ,而不能以长辈自居 ,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顾学生的感受 ,出言伤害学生 ,甚至侮…  相似文献   

7.
陈广文 《湖南教育》2002,(14):23-23
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其他教育教学行为作用的发挥。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建立人格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取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一、教师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需要尊重学生是由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教育的对象是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来进行。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心理面貌…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人格,是其主体精神的要素,鲜明个性的内核,能动发展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班主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也不能用空洞的大道理硬性灌输,而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一、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格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自尊心得到尊重、理解和认可,是人格得以正常发育的重要条件。反之,若自尊心受到损伤,则极容易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扭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尊心,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做为一个“人”的神圣天性。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在其独特成长环境和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班主任不能搞师道尊严,不能搞唯我独尊,而要主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即自觉地先做他们的朋友,再做他们的先生。以人为本,就是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掌有教育的主动权,富有成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成功的最大秘诀。我们要用爱来迎接明天,对学生不仅要无条件、全方位地关爱,而且要对学生给予尊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爱呢?我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  相似文献   

10.
给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关注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人格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让班集体真正成为一个牢固紧密的,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要做到这点,教师一定要自觉地用“尊重”和“理解”这两把钥匙,去打开同学们的心扉。 马卡连柯说得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默森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他们坦诚相待,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12.
一、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基础,将幽默带进课堂。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强制”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爱护他们。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教师才可能将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捣乱”现象轻松应对,才能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守规矩”,才能以幽默亲切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有一次上语文课,在登上讲台的同时,我发现黑板上写着几个字:“**老师我恨死你了”。我非常惊讶,…  相似文献   

13.
赏识与激励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愿意听教师的教诲,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激励教育。它不仅仅是表扬和鼓励,赏识激励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范畴。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是学生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学生犯错误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运用赏识激励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来求知的,这种愿望就像一点微弱的火花,需要保护、需要呵护。希望教育工作者“为每位学生点燃希望之灯”。我觉得要点燃“希望之灯”,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第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权益。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安全,注重学生的心理转化;少一点惩罚,多一点鼓励;让学生在一种被理解、被爱、被呵护的氛围中来学习,不要随意威胁学生“我要叫你家长来、我要停你的课、我要罚你怎样怎样……”。第二,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让学生保持自己发展的水平、速度,要允许学生学习之间要有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从而内化为人格的良性发展 ,一直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心理尚停驻于家庭与学校 ,人格正值定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 ,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无疑是他们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科目也因此充当了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学生们的人生导师。一、在理解与尊重中共进对学生人格的理解与尊重是培养学生的前提。语文…  相似文献   

15.
隐蔽教育意图,教育美在无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意图是教育者在主观上要实现的目的和打算,隐藏教育意图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非理性带动理性,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展示无痕教育的魅力,并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教育内涵,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伙伴意识”,淡化学生的“受教”意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发挥人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校园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人际环境是其重要表征,而师生关系和干群关系是学校人际环境的核心内容。一、师生关系:尊重、服务、关怀尊重:尊重学生,教师角色意识才会发生巨大变化,从“为人尊者”的“师者”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公民,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保持民主、平易、谦虚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保护学生的权利和身心健康。我校一直提倡“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碰到所谓“桀骜不训”、“屡教不改”的学生,不武断地横加训斥,一斥了之,而是以心察之,以情动之,以理服之;学生的合理要求,教师充分尊重、理解;“授业解惑”中学…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在报纸上读了一份教育调查,从全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得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突出品质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宽容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我想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的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因此,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对老师表面上顺从或不做任何反应,内心却不服或对立的一种现象。这是从心理上对老师的对抗,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对老师沉默;有的是逢场作戏,来回周旋;有的是不露声色,怨恨绵长,积怨在心;有的是我行我素,目中无人;有的是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等。产生这种心理对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认真对待,对症下药,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情感投入情感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情感投入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情感投入首先是尊重学生。严格教育的前提应当是真诚尊重。马卡连柯说过:“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包含了对这个人的尊重”。莱奥帕尔迪说:“正如轻蔑比仇恨更令人生气,尊重也比仁慈更受人欢迎。与被爱相比,人们通常更希望被尊重。”由此可见,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消除学生的“心理对抗”。二、因人施教消除学生的心理对抗,单靠情感投入是不够的。“心理对抗”在学生心理上较长时间具有稳定性,要打破这个稳定性,必须要有一个动态转化期。在这个转化期,教育者实施教育手段是否妥当,直接决定了转化效果的优劣。产生心理对抗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既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更是我国教育创新的一种具体精神和必然行为。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践和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文化素质,当务之急就是在更新观念的前提下,从尊重学生做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各种需求,按其性质由低而高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而“尊重”需求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教育家杜威也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可以说,人的这种渴望尊重的需…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戒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惩戒手段需慎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艺术、技巧,因人施惩。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