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928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瑞典皇家学院竟将诺贝尔文学桂冠授给以描写中国题材为己任的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这是前所未有的。在受奖仪式上,赛珍珠作了题为《中国小说》的长篇演讲,发表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她身为一国作家,却在瑞典皇家学院大谈特谈另一国的小说,这更是破天荒第一次。演讲一开头,她就说,“我在考  相似文献   

2.
1920年,瑞典皇家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不料,这一举动引起了前苏联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当然,索尔仁尼琴未能前去领奖,瑞典皇家学院在受奖缺席的情况下宣读了授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他对贯穿于许多伟大前驱作品中无可比拟的俄罗斯传统的继承,他和他的前辈作家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对俄罗斯苦难的沉思和对俄罗斯母亲的挚爱。”1972年,瑞典皇家学院又派学术秘书前往莫斯科给索尔仁尼琴颁奖,却因前苏联政府不发给签证也…  相似文献   

3.
前言: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以非凡的才华刷新了一代文风。他的“冰山”创作手法和“电报式”语言风格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他的小说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并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于1954年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开创现代英语文体方面不失为一代宗师,也必将对新世纪倡导平实、大众的文风有所指引。  相似文献   

4.
1982年10月21日凌晨,墨西哥城郊外一片安谧。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寓所里忽然响起电话铃声,他的梦境被打断,迷迷糊糊地拿起话筒。他听到一个遥远的声音,请他务必在月底赶到瑞典出席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天亮了。哥伦比亚的民众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随手打开收音机,一则激动人心的新闻广播着:“快讯!快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闻名世界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整整一上午,哥伦比亚电台和电视台反复地播送这一个由瑞典皇家学院刚刚作出的决定。哥伦比亚沸腾了。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相似文献   

5.
丛林故事     
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世界经典名著《丛林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罗德亚德·古卜林是英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1907年,吉卜林因为“精致的观察能力,新颖独特的想象力,雄浑的气势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作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帕斯捷尔纳克委实是因为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的发表才荣获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然而,端典皇家学院都明明白白地宣称这是为了表彰作家“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由此可见,这位素养超群、禀赋极高的作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早就是举世瞩目、载誉全球。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洛(Saul Bellow 1915—)是美国犹太文学的著名作家,也是美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瑞典皇家学院因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分析”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勿失良辰》(Seize the Day),因篇幅较短而较不起眼。然而,从这本著作入手,我们却更容易领略大师高屋建瓴、写透人生的手笔,对他的存在主义获得初略的了解。 一、个人性格的缺陷导致了悲剧  相似文献   

8.
【我解读】 《安恩和奶牛》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丹麦小说家、诗人约翰尼斯·延森的作品。它是一篇短篇小说,编者将其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亲近文学”单元,用意是让学生感受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迷人风采。  相似文献   

9.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二战后盛行于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他一生以其写作与实际行动支持法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自由和解放运动,无比深刻与持久地影响了人类历史.1980年萨特逝世时,前来巴黎参加吊唁的人多达五六万,丧仪之盛大,为19世纪末法国大文豪雨果逝世后所仅见.在历史上,萨特另一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轶事是他曾经拒绝领取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0.
张娟 《现代语文》2004,(9):15-16
2003年10月2日,瑞典皇家学院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南非作家库切,其获奖作品为<耻>.伴随着库切的获奖,世界出现了"库切热",对<耻>这部获奖作品更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通过对<耻>的阅读,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多重主题的小说,它蕴藉丰富,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耻>之所以能征服诺贝尔文学奖的诸位评委,从诸多侯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概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13年,瑞典皇家学院把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发银髯的泰戈尔。诗人拿了这笔奖金,于20年代买了一个农庄,办了一所国际大学。中国诗人徐志摩,别了康桥(剑桥大学),游学至印度,由泰戈尔执袖亲陪,视察了这片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让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圣地。两位诗人,都身穿印度宽袖长袍,联袂摄襟而行,正巧老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瑞典文学院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以表彰他为推动世界文学繁荣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4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米斯特拉尔,一位出生于智利北部农村贫困家庭的乡村小学女教师。 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词这样说:“她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使她的名字成为拉丁美洲渴求理想的象征。”她成为拉丁美洲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丙丁 《四川教育》2012,(11):12-13
(一)花落中国,喜讯传九州诺贝尔文学奖选择了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本年度获奖者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颁奖仪式定于12月10日在瑞典举行。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相似文献   

15.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因“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成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笔者认为,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岛村“从‘物’到‘灵’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虚无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今年看到多篇文章,是有关“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旧闻新提。 关于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据说原来是颁给中国作家老舍的,但是,后来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会获悉老舍投湖自杀,只好改颁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这个“传说”,笔者十多年前已获悉,也曾撰文替老舍先生呼冤叫屈,为华人文坛失去一次获奖机会而大表遗憾。但是,笔者对此传言,虽乐意接纳。心里却老不踏实。 1991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教授(他也是汉学家)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我得以  相似文献   

17.
金急雨 《初中生》2002,(9):44-45
正当各界注目于美国对阿富汗的攻击行动以及“9·11恐怖事件”满一个月之际,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1日晚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度裔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家庭。18岁时,他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奈保尔1957年以小说《神秘按摩师》开始写作生涯,此作即获得该年的“莱思纪念奖”。此后奈保尔开始稳定的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师》《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黑暗地带》《模仿人》《身在自由邦》《游击队》《抵达之谜》以及《世界之道》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包括“毛姆小说奖”“霍桑登奖”“史密斯奖”等,1971年更赢得了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英语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宣称:“他是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奈保尔有着印度婆罗门的血统,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却生活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在后殖民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特殊背景使他更多关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差异,作品有深刻的批判性质。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流浪的、没有特别的根的作家。英国方面在对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中说:“奈保尔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面貌,其中流露出其无法认同其祖国印度与英国的挣扎……”  相似文献   

18.
铁皮鼓     
主持人语:1999年9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宣布,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学大奖,也是本世纪最后的文学桂冠,终于花落有主。各种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盛事,而且许多媒体都使用了“终于”这一词汇,看得出,君特·格拉斯的获奖称得上众望所归。本届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铁皮鼓》,这也是君特·格拉斯最早的一部小说,那么,你想知道这部作品的内容是怎样的吗?本期首开的新栏目“微缩名著”将由主持人小冰向你讲述其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发现了在日常闲聊下的深刻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囊中。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7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