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六、为新中国而勤奋工作 1949年9月,郭沫若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召集人。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接着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又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中国科学际院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 建国初期,许多国家尚未与我国建交、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为我国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十分重要。郭沫若作为和平使者,多次率团参加世界性的和平会议,与世界爱好和平人民建立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2):107-111
郭沫若(1892-1978)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在四川乐山嘉定府中学堂读书时,一次偕六七个同学去游观音庙(庙内有佛祖殿和观音阁).游到观音阁时,见有两个神龛,一个里面是千手观音,另一个里面是送子观音,千手观音配有匾额和对联,送子观音却只有匾额,而无对联.匾额是"有求必应".同学们对郭沫若说:"送子观音有匾额,无对联.你何不写一副对联作为我们游览的纪念?"郭沫若说:"当然可以."  相似文献   

4.
四、日本流亡十年 1928年2月,郭沫若化名吴诚到达日本东京。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县市川市安下家。 上了岸使失去踪迹的吴诚,引起东京警视厅的警觉。半年之后,他们通过通信检查,发现吴诚就是郭沫若。把他拘留了三天,进行审问。从此,郭沫若作为“通辑犯”和“左派要人”,在警方的监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同志在文艺创作、学术研究上的高水平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也是多方面的;在国内及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同志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前后长达29年.我有幸在十年期间作为郭老在中国科学院的助手,仅以亲身经历,追述郭老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来纪念郭老诞辰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6.
刘国华 《科学学研究》1998,16(2):95-102
郭沫若科学思想论述刘国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230026)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在科学方面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今天,重温这些论述,我们还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1科学价值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文明破产的观点在欧洲颇为盛行,在中国也引起了较大反响。一些...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初将“科学院”设置为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特例。根据散见文献资料和参与筹建科学院成员们的回忆,作者推定负责“组阁”的周恩来于1949年3月下旬形成了上述构想,并同时确定由郭沫若担任院长一职。郭当时具有多重社会角色,一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二是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长期隐蔽的中共“特别党员”。  相似文献   

8.
文学和史学的起源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文史不分家是我国古代治史的传统。随着学术的日益发展则分科愈精密,此前本是一家之体,而今蔚然成一独立学科者,比比皆是。就史学和文学这两大知识门类来看,无论是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还是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两者间的关系既呈现出划然可分的边界,又往往互相含摄、彼此纠缠。自从历史学被划入科学的范畴后,史学和文学之间的问题就尖锐起来。本来是孪生兄弟的史学和文学,如今却在争论何者更早出现,这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这里,我主要以中国的史学与文学为探讨对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欧燕飞 《科教文汇》2011,(16):69-70
文学和史学的起源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文史不分家是我国古代治史的传统。随着学术的日益发展则分科愈精密,此前本是一家之体,而今蔚然成一独立学科者,比比皆是。就史学和文学这两大知识门类来看,无论是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还是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两者间的关系既呈现出划然可分的边界,又往往互相含摄、彼此纠缠。自从历史学被划入科学的范畴后,史学和文学之间的问题就尖锐起来。本来是孪生兄弟的史学和文学,如今却在争论何者更早出现,这个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这里,我主要以中国的史学与文学为探讨对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申茜 《大众科技》2013,(9):161-162,134
《汴京遗迹志》是一部内容涉及到宋代开封之遗迹位置、毁弃沿革及当时开封之政治经济、学术文化、风俗习惯等的野史,对史学和文学研究者来说,颇有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章从野史角度,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以求挖掘《汴京遗迹志》在文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罗鹏  李海振 《科教文汇》2013,(11):115-117
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日本近代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译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郭沫若的世界观并非因译介该书而发生突变,但可以说此书的译介是郭沫若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重读基本史料出发,立足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探讨郭沫若译介《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各种原因,充分认识和理解其在历史变革中的艰难和可贵,并客观地评价该书的译介对郭沫若自身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秘藏在沪上老屋中近60年的郭沫若先生手迹,几经曲折重见天日。卫震华向笔者透露了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白色恐怖岁月里有关郭沫若安危的惊心往事。  相似文献   

13.
张斌 《百科知识》2007,(4S):44-45
胡适(1891—1962),现代中国著名学者,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字希疆,后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义改名胡适,字适之。于1917留美归国后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领袖之一,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民国驻美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等职。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引进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实证主义哲学影响广泛,泽被后世;他宽容和善的处世态度是时代典范,后世楷模。  相似文献   

14.
朱敏仪 《科教文汇》2011,(20):70-71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但在文化上却出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潮。思想界随即掀起了狂涛巨澜,涌现了许多先进的人物,而黄宗羲就是经学致用思想的佼佼者。本文试从治学、著述、创新等方面对黄宗羲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进行论述.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黄宗羲的治学风范和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2-113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 Karl,1901—1976)(邮票Hga和邮票Hgb)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史学教授,专门研究东罗马帝国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森堡正值少年,但他跟一般循规蹈矩的小学究们大不一样,曾在慕尼黑街上与其他少年多次殴斗。以后,他又热衷于滑雪和登山运动,喜爱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尽管如此,他最强烈的兴趣还是在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于新秋 《今日科苑》2010,(4):142-142
当今世界掀起了汉语研究热,孔子的文学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推广,我在深入研究了孔子的生平和著述后,得出了其文学思想的三点思考:一是强调兴、观、群、怨,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二是追求文质兼通,即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三是追求中和之美,即思无邪的文学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7.
1 从民间交流到官民并举194 9— 1972年 ,中日两国间的科技交流是在以民间为主 ,“以民促官”的状况下进行的。 195 5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日 ,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科技界朋友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同年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 ,郭沫若院长及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会见了他 ,并请他作了学术报告。同时 ,郭沫若院长邀请日本物理学家访华。195 6年 ,日本学术会议派茅诚司会长为团长的学术考察团访华。 195 7年 ,应我院邀请 ,日本学术会议物理研究联络委员会和日本物理学会以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和鲁迅同时代的著名学者,而鲁迅于当时的学者,除他的业师章太炎外,独对王国维表示赞佩。王国维是清华研究院著名四大导师之一,是中国古文字学史上与以章太炎为首的“章派”齐名的“王派”的代表。然而,当历史的时钟走到1927年6月2日这一天时,在风光秀丽的北京西郊颐和园却发生了一件令世人为之震惊的事:一代国  相似文献   

19.
郑向 《金秋科苑》2010,(20):127-128
梁启超首倡"新史学",呼吁"史界革命",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转向近代的开创者、奠基人。要研究中国近代史学,梁启超是绕不过去的标志性人物。根据梁启超一生的治学实践活动,其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以1900和1920年为界分为史学"萌芽"阶段、史学"成熟"阶段和史学"反思"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化学教育家、科学史家张资珙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基础和相关工作后,分析他从科学思想史进路和实证主义编史学进路于中国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从而说明西方科学史研究理论亦能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