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翰伯同志对出版工作的重大贡献———《陈翰伯出版文集》补遗宋木文作者题记年初,在谈起《中国出版论丛》这套书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袁亮同志对我说,陈翰伯同志的出版文集太单薄了。这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书一印出,我便找来阅读,果然如此。手捧《陈翰伯出版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大闭幕以后,《出版工作》记者走访了大会代表陈翰伯同志,请他谈了出版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任务和出版工作者的作风等问题.现将陈翰伯同志的谈话摘要转载于此,供同志们在学习和贯彻十二大精神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翰伯(1914—1988),祖籍江苏苏州,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西北文化日报》、《新民报》、《新民晚报》、《学习与生活》、《文汇》周报、《联合晚报》任编辑、副总编辑和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4.
陈翰伯(1914—1988)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1932年入燕京大学新闻系读书,以后就与报刊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三、四十年代他曾先后在《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时事新报》、《文汇周报》、《新民晚报》、《联合晚报》等报社任正副总编辑。1949年后,担任新华社编委兼国际新闻部主任、新华社新闻  相似文献   

5.
陈翰伯同志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上的一位老编辑。1936年初,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西安的《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的《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的《时事新报》、《新民晚报》,上海的《联合晚报》当编辑或总编辑。全国解放后,他又曾担任《学习》杂志社和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近几年来,翰伯同志担负着领导全国出版工作的重任,虽然  相似文献   

6.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7.
国家出版委员会于7月1日举行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并就如何贯彻和落实《决定》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主任委员王子野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严文井、常紫钟、王仿子、王益、陈翰伯、朱语今、萨空了、吕叔湘。委员们一致认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出版工作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摘自《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的《在白区新闻战线上》一文。标题是摘后加的。陈翰伯同志“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是新闻出版界前辈,生前曾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1936年,他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供职的第一家报社就是张学良将军办的《西京民报》。西安事变是他到报社后第二个月发生的。1936年12月14日他开始担任《西京民报》总编辑,直至停刊。  相似文献   

9.
张敏 《网络传播》2005,(3):72-73
知道杨臣刚.康磊.郝雨.东来东往吗?也许不知道.那你知道《老鼠爱大米》.《丁香花》、《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大学自习室》这些流传的网络歌曲吧?这些歌曲正是以上几位的作品.这些名字也成为近期网络歌曲乃至流行乐坛中的关键词.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把“香香”等几个网络歌手下载到老百姓的电视机里头.大概这是继雪村之后网络歌曲的又一高潮了。  相似文献   

10.
西线战地显峥嵘梁益堂(1902-1974),字德粼,笔名即晓.陕西三原人。早在1927年就参加了共产党,曾任地下省委秘书长。1928年参加清华起义。抗日战争开始,甫由南京获释的梁益堂回陕.先在以李子健任社长.原政庭任总经,陈翰伯任主笔的《西北文化日报》(初为陕西绥靖公署机关报,系杨虎城将军移交财产.陈子坚、宋绮云曾负责主办)任编辑、记者.旋即臣同联坚白(炳光)以战地记者身份.携带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伍云南处长的介绍信,赴西线战地(第二战区一晋东南)十八集团军采访。他以朗晓的笔名,在(西北文化日报》连续发表了引人醒目…  相似文献   

11.
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在建国前参与编辑的期刊很多,如《国际英文选》、《少年战线》、《新华南》、《反侵略周刊》、《民主世界》、《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等,也撰写了很多期刊评论文章。他的期刊评论与他众多的图书评论一样,大多是融介绍、评点和抒情于一体的随笔形式。有以人评刊,以刊忆人等,大都围绕“刊和人和我”这一主题,或道出文坛掌故,如忆史枚、陈翰伯等,或态度诚恳.率真直言,写出刊物与时代之沧桑。  相似文献   

12.
从1982年到1993年,11年间,上海《出版史料》季刊始终遵从叶圣陶、陈翰伯诸前辈指示的,以近当代的为重点。新世纪恐怕仍然应当如此。过去《史料》介绍了大量近当代的出版机构、出版人、出版物、出版事件,其中不少是罕为人知的。从个人来说,深受教益。从史料中学习成功的经验,从史料中继承好的传统,以近当代为重点,可以更方便些,更亲切些。  相似文献   

13.
谁是我们的导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为《中国新闻出版报》"晓群书人"专栏写稿,认真研究了10位出版大家,他们是张元济、王云五、邹韬奋、胡愈之、叶圣陶、张中行、周振甫、陈翰伯、巴金和陈原。本来还想再写几位,但此类文章实在不好写,也因为自己近期工作太忙、太累,就此搁笔。前些天上海书店出版社希望将文章结集出版,取名曰《前辈——出版十家》,收入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套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编辑的《中国出版论丛》,整齐而醒目地排列成长长的一行。这是一套我国现代出版家的出版文集,包括胡愈之、叶圣陶、陈翰伯、王子野、边春光、王益、许力以、宋本文、刘呆、陈原等,每人一集,收入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出版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出版人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是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纵观当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优秀出版家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无时不在.文章以巢峰之于《辞海》、姜椿芳之于《中国大百科全书》、陈翰伯之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钟叔河之于"走向世界丛书"的编辑出版实践为例,分析其社会担当精神及行为,以期能对当下出版从业者职业操守与使命意识的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出版工作》上读了出版界老前辈陈翰伯同志的《书店好事三数则》一文,深受启发,联想到关于开架售书问题。开架售书,近几年来,读者呼吁,报刊提倡,领导布置很多,但至今仍摇摆不定,特别是近半年来,有的地方,似又出现了倒退现象。图书是精神食粮,它不同于其他商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书刊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主要传播手段。任何一种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一经成书出版发行,就传  相似文献   

17.
山西人民出版社《名作欣赏》杂志编辑部,为了进一步办好刊物,广泛听取意见,于去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林默涵.陈翰伯、边春光、戈宝权、王瑶、常任侠、邵宇、屠岸、周汝昌、李健吾、李希凡、唐达成等七十多人出席了座谈会。大家一致指出,《名作欣赏》在全国众多的刊物中,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她以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中青年作者为对象,以刊载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名作的赏析、评介文章为  相似文献   

18.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汉语大词典》的工作加快步伐,早出成果,国家出版局就加强大词典工作与成立《汉语大词典》编纂处问题,于五月十五日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写了报告,胡耀邦同志十六日作了批示:“原则同意,请努力进行。”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汉语大调典》编写领导小组在苏州东山召开组长、副组长会议,由陈翰伯同志主持,传达了胡耀邦同志的批示,讨论了加强词典工作、成立《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等各项措施。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五省一市词典办公室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两部规模最大的汉语辞书——《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工作中的问题也不少。为了使这两部辞书的编纂工作能够加紧进行,《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组长陈翰伯、首席学术顾问吕叔湘、主编罗竹风同志于去年9月8日联名给中央书记处写了《关于加强<汉语大词典>工作的报告》,提出了四点意见:(一)进一步明确《汉语大词典》的重要意义;(二)稳定、充实和提高编写队伍,健全编写组织;(三)编写人员评定学衔、晋级、住房等,要同学校其他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