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  相似文献   

2.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为了引导古文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曾以毕生的精力,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方面为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散文就是他把“文”和“道”运用在创作中的代表。欧阳修所说的“道”,并非韩愈提倡酌“孔孟之道统”,而是与柳宗元的“以辅时及物为道”的观点一致,即适合于社会现实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这种进步的主张也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山水游记之中。欧阳修的山水游记  相似文献   

3.
范纯仁,北宋名臣,哲宗时两度拜相。他博闻强记,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之道”这一崇高理想,勤政爱民,忠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己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政治舞台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于人才非常重视。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了“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和“任之之道”等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我国人才培养、管理、选拔与任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周敦颐,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先驱,濂溪学派创始人。字茂叔,原名敦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卒于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堂。周氏虽非江西籍,但他一生在江西有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教育活  相似文献   

6.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学问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糅释、道两家。他的人生观比较复杂。有时从老庄的旷达出发,轻视功名;有时又站在儒家立场,批评老庄和佛家。在政治上他更多地表现出儒家人世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主张以“仁政”治国并且始终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语,出自周惇颐的《爱莲说》.周颐惇,北宋学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生于宋天禧(真宗朝)元年(公元1017年),死于宋熙宁(神宗朝)六年(公元1073年).曾知南康军,因为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建造了一所住屋,拿他营道故居的濂溪作为这所住屋的名字,于是后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于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1045-1105)是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据说他在一个秋天游览南禅寺时,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好友裴仲谋的怀念,就作了一首七言诗。那首诗的三四句写道:  相似文献   

9.
倩桃与寇准     
寇准是一代名相,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慷慨有大节,亡身循国,秉道疾自”;他直言敢谏,有过人胆识;特别是在紧要关头,能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镇定自若,堪负大任,在澶渊之盟中建立奇功,扭转政局;在肃清朝纲,整顿吏制方面,给北宋王朝出力不小。这些都是值得赞扬的,前人和今人已经讲得不少了,特别是在我们  相似文献   

10.
章主要论述了北宋道学家、诗人徐积的学观念。他虽然认为道重轻,但并没有完全抹煞学的作用和价值。相反,还提出了不少有新意、有价值的学理论与批评观。徐积在北宋的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处理道学与学的关系、追求雄奇壮观的诗歌风格上,有着很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司马光(1019-1086年)是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在他初入仕途的宋仁宗统治时期(1023-1063年),北宋王朝就已陷入积贫积弱的危难境地,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北宋最高统治者。许多不愿坐视北宋衰亡覆灭的官僚士大夫们,纷纷上疏  相似文献   

12.
略论石介的排佛老、斥时文思想仝晰纲石介,字守道,一字公操,充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北宋前期著名学者。因他曾讲学著述于家乡的徂徕山下,故时人称之为徂徕先生。石介生活的时代(宋真宗、仁宗时期),正是北宋王朝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北宋社会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五章,集中讲北宋时期的历史。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北宋的阶级矛盾和王安石变法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早就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公元960年,谣传辽兵入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军行到陈桥驿,他发动了兵变,军士们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接着他回师开封,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在此后十多年里,宋朝先后灭掉了许多独立割据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道州周子     
北宋仁宗赵祯在位40多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人心思治潮流,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使教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区兴学办校蔚然盛行,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教师,内中以湖南道州营道的周敦颐最负盛名,时称“周子”,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在一生57岁(1017—1073)的生涯中,除  相似文献   

15.
相传北宋时有一书生,看见一户人家门口有棵枯死的大树,便诗兴大发,当即吟道:"门前一枯树,两股大树杈。"接下来他却再也想不出下句了。这时恰好欧阳修路过,他略一沉思,便应声吟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那人一听,连声叫绝:"神来之笔,起死回生啊!"  相似文献   

16.
赵湘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致力于复兴儒学,其散文创作博采众长,并深刻地阐释了"道"的概念,强调"道"的功用;与前人比较,他主张为文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要有广阔的视野,具有复古却不薄今的时代精神;文学理念上宗法韩柳,将创作和修养加以综合。这些都对宋初文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我国最具有原创精神的哲学家之一。无论是封建时代的理学家们,还是此后的研究者们,无不公认他为理学的开山鼻祖。在"儒门淡泊"的情形下,他融会佛道二教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依据,以《太极图》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代文豪苏轼,以他清俊的才华和旷达的情怀,卓然独立于北宋的文坛和政坛.不仅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上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丰硕成果,而且在政治品格政治操守上也为后世树立了大家风范.为历代的文人学士和志士仁人所仰慕.苏轼思想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旷达”.这具体表现为“外儒内道”的处世态度.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周敦颐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我国最具有原创精神的哲学家之一。无论是封建时代的理学家们,还是此后的研究者们,无不公认他为理学的开山鼻祖。在"儒门淡泊"的情形下,他融会佛道二教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依据,以《太极图》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禹偁《小畜集》收录的十三篇记体文,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在北宋初期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记体文题材广泛,表现范围大,体现出了他重教化的教育思想、直躬行道的政治思想和传道明心的文学思想。在创作方式上,其以记“自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展现了士人的浩然之气、责任意识和吏隐观,刻画出了一幅北宋士人精神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