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群 《新课程研究》2010,(2):164-165
体育意识决定了青年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与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标准》的出台,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加强青年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意识决定了青年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年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与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的背景下,各小学也开始重视并不断加强小学体育教育的革新发展,并紧紧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中心,利用自身各种优势条件进行各类活动的组织,从而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培养与锻炼。将趣味、锻炼有机整合的体育社团活动模式,得到了学校及师生的认可与青睐,也使得更多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中。  相似文献   

4.
颜义 《新疆教育》2012,(11):15-15
随着国家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全面的推进,体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体育课程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也逐渐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体育课程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周波 《中学教学参考》2013,(30):103-103
长期以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看似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其实不少也只是作表面文章,根本没有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体育学科在学校呈越来越边缘化趋势.在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强调了体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但是这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有机构成应该是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是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课程,是学生提高个人身体素质能力、锻炼自我身体机能的基础课程,也是学校和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和检测的教学平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课程积极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了解到,被调查的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康复保健类课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动机消极,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率少,时间短;锻炼项目以运动量小的有氧运动为主。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差对其参加体育活动影响较大。建议学校领导重视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改革学校体育课程;对不适宜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营造良好体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8.
李敏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15-11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已经席卷了整个教育界,并逐渐成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有关教育部门、学校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作为一门促进学生运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历来是学生的必修课。但在当前的核心素养趋势和趋势下,体育教育教学策略显得无力和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和学校加强对体育的重视,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切入点,结合核心素养与体育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方向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锻炼,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83):22-23
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仍是处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体育课堂教学并没有提高重视程度,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十分枯燥无趣,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一个共识 了,而体育课程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完善学生身心全面发 展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体育游戏简单 来讲就是在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体育课程,这对于小学生来 讲是极为有效的,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自身意志,而且还让 学生提高了运动能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 主要针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对 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环节,将学校体育与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校体育除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服务。一、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而体育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也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中专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同步提高,这也就使得中专体育课成为了重要的课程之一.但目前,大部分中专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较差,其与教学方法的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中专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了概述,并对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付克  杨桂莲 《孩子天地》2017,(5):177-178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在我国初中教学当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国内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所谓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效果与素质教育的成果密切相关。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合到体育教育当中,以迎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应该将体育重视起来,用体育锻炼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考体育加试体现出了教育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如何在中考加试背景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目前体育老师亟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以及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展了德育教育,且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的体育教育,也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以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使其思想品德也得到培养,故而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实施并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具体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为学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德育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体育是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健康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中,文化课占据着主要的教学地位,使得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难以形成高度重视。这不仅使得学生在身体锻炼方面受到阻碍,同时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是当下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探究,来满足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要搞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试验工作,首先必须认真地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教育,从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心态入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身体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终身体育的意义体育是教学中一门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体育课上,不但可使学生达到锻炼的效果,而且,是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在体育发展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体育概念,就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这一新的教学理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也越来越侧重于素质教育的内容。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代表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广泛重视,快乐体育教学是目前体育教学中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呆板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的同时,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主要讲述了快乐体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