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与职业》: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为什么出台这样一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计划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王延觉: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张蕾磊 《大学生》2013,(13):55-57
计划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头戏“2011计划”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成果。“2011计划”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一、推动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我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零起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育部、财政部认真贯彻讲话精神,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我们认为,实施"2011计划"是当  相似文献   

5.
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2011计划"颁布以来,许多地方高校紧密围绕该计划要求,积极发动高校主体作用,联合政府、其他高校以及企业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改革。文章对协同创新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换代乃至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工业"2.0"发展规划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的风险隐患正在逐步显现,如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协同创新技术共享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与"211  相似文献   

9.
国家"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制订适合学校发展的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协同创新对高校的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协同创新对高校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即协同创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了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论述了高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探讨了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对高教发展的迫切性,粗浅探索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实施"2011计划",旨在通过深化改革,突破现行机制体制的壁垒,促进高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相关行业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高智力支撑。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培育过程中,对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14.
我们学科发展的目标应从追随别人的问题、别人的发展,更多地转向更加自觉地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所关心和急需的重大问题上来。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份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词汇非"协同创新"莫属。自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以来,这个词汇在高等教育界已深入人心。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当前,各高校正围绕贯彻  相似文献   

15.
以协同创新促进大学学科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学科发展的目标应从追随别人的问题、别人的发展,更多地转向更加自觉地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所关心和急需的重大问题上来。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份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词汇非"协同创新"莫属。自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以来,这个词汇在高等教育界已深入人心。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当前,各高校正围绕贯彻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的重中之重,协同创新调动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主体的积极性,强调优势互补的"大协同"。所以云南各主体不但要通力合作,共同进步。而且,云南高校要找到自身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同中有特",不迷失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云南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计划"提出以来,高校协同创新相关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对中美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理论、制度、以及中美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功能、教育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依然存在诸多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环境不浓厚、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整合、大学生创业就业及其指导课程教育师资较薄弱等。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期间就制定出台并颁布实施了"2011计划",其核心理念就是新时期协同创新的价值内涵。在当前协同创新发展的"知识经济"大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力度,积极构建基于战略、政策、资源、知识、环境于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服务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随即组织开展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具体计划的设计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定"2011计划",确定了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改革的总体思路。这项工作始终是在袁贵仁部长和杜玉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