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儿子的将来,我和妻子曾有过许多美妙的设想,并曾经尝试过许多方法,比如“零岁方案”,比如“每天一个游戏,孩子聪明超群”,可是,一个又一个希望如肥皂泡般破灭了,我们终于把儿子归入普通孩子的行列。明白这一点时,儿子已经三岁,与他同龄的孩子早已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初到幼儿园的儿子,从早到晚,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用一双惊恐的眼睛盯着周围的一切,拒绝和别人说话,拒绝任何人靠近。三天后,幼儿园让我把孩子领回家。这天晚上,我试着与儿子交谈。我一边将搭积木所需要的木块递给儿子,一边对他说:“你走进幼儿园大门不哭不闹,这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2.
幽默     
幽默减肥“孩子,等你到了我这岁数时会干什么呢?”胖妈妈一边做减肥操一边问儿子。“减肥呗!”儿子看了看胖妈妈说。  相似文献   

3.
“妈妈,我很孤独。”这是年仅5岁半的儿子亲口对我讲的。一天,爱人值班不回家,近晚上7点了,我才和儿子吃晚饭。我一边吃,一边催着儿子快吃,儿子只是听着却没有反应。一会儿,他放下手中的碗勺不吃了,说:“妈妈,我很孤独。”我大吃一惊,才这么点大的孩子,居然讲出这样的话来!我问:“有妈妈、爸爸跟你在一起,怎么会感到孤独呢?”“跟你们一起玩才没有意思呢!”“怎么会没有意思呢?”“妈妈你快再生个小弟弟吧,我可以  相似文献   

4.
又到了儿子练琴的时间,我一边打开琴盖,摆上琴谱,一边招呼儿子坐上琴凳。刚刚6岁的孩子,已经度过了近两年的学琴生涯,其间的艰辛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1324……”我边指着琴谱,边唱着曲子。“妈妈,应该是‘5-2-’吧?”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怯怯地纠正,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谱子,果真将“5-2-”唱成了“5-3-”。于是自我解嘲地说:“妈妈没看清。”伴随着扑哧一声浅笑,儿子说了声:“没关系,我原谅你!”他又伸出小手,从头练起来。  相似文献   

5.
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会为他心智的全面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注重培养他对运动的热爱。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健康的体魄,还能让他从体育中感受到快乐。 “妈妈,我们班有的小朋友会跳绳了,我不会。”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回来可怜巴巴地对我说。 “哦,跳绳啊,妈妈教你!”于是,我找来绳子跳起来。儿子高兴得直拍手:“妈妈你好棒!”“那你还不赶紧认妈妈做师傅?来,看好,你先把绳子往前面一甩,再从绳子上跳过去。”我一边示范一边说。儿子试了试,不会。我再示范:一甩,二跳;一甩,二跳……儿子再试,仍然不会…  相似文献   

6.
一天晚上10点多钟,住在我楼下的小刘怒吼着,我下去一看,原来他的8岁多的儿子数学考试只得了40多分。小刘一边拍着桌子,一边大声斥责:“你这个无用的东西,真是一头蠢猪,不如当初没有你这个儿子!”孩子躲在墙角低着头,吓得浑身发抖,我好不容易才劝阻住。  相似文献   

7.
一天,我到当海员的内弟家去祝贺他的独生儿子5岁生日。一到他家,内弟便叫我观看一只造型别致的玩具橱,橱内陈列着他为儿子陆续添置的许多新式玩具。高档的有电子游戏机,进口激光枪;中档的有变形金刚,各种声控、光控玩具,射箭枪。阳台上还有一辆电瓶摩托车。内弟一边介绍,一边向我诉说:为了让儿子玩得开心,自己做到了“三不”——不惜工本、不吝精力、不怕抱怨。“不惜工本”,自己为孩子添置的各种玩具共用掉三千五百多元;“不吝精力”,自己经常到街上去选购新潮玩具,每逢出海到国外,也不忘捎带玩具回来;“不怕抱怨”,有时孩子他妈唠唠叨叨,嫌玩具买得太贵太多,自己也能经得起絮聒。我对他的“三不”甚感新鲜,随口  相似文献   

8.
我儿子有许多塑料、发泡玩具,玩久了,上面沾满了污垢,应该洗一洗了。三岁的儿子看到我要洗玩具,就一定要和我一起洗。一想到这是培养孩子讲卫生、爱劳动品质的好机会,我便欣然同意,并帮儿子卷起了衣袖。儿子摆弄着小手,洗得非常认真,还一边洗一边不停地说:“小积木,你的身上这么脏,让我帮你洗一洗,干净了我再和你一起玩。”看到儿子这么有兴趣,我随即拿来几只小筐,要求儿子根据积木的颜色、形状分类放到小筐中去。平时,儿子老把蓝、绿颜色混淆,可今天却全都放对了。洗到后来,他似乎发现了什么,仰起小脸问:“妈妈,为什么有的积木在水的上  相似文献   

9.
“爸爸,我们的数学老师真好!”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边吃饭一边得意地对我说。“是吗?”儿子很少评价他们老师的。“有什么特别的吗?”我故作吃惊地问。“前排有三个同学坐一个位子,老师把讲桌挪了一半对刘文说‘坐这儿吧’,你看老师多好。”儿子十分敬佩地说。“以往的老师没这么做吗?”“当然没。”儿子摇摇头。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为儿子庆幸,能碰到这样的一位好老师。我能想象得出儿子的老师挪出一方桌子时的那份自然,那份真诚,甚至还有几分随意,可是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习惯。老师对学生的爱已成…  相似文献   

10.
美的投影     
星期六下午,我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与儿子手拉手一边走,一边想:一家三口一周才聚一次,该给孩子做点什么好吃的呢? “妈妈——”一声惊恐的呼唤,使我回过神来,顺着儿子伸出的小手,我看到一位拄拐杖的老人呆愣在马路中心,两辆对开的卡车就要撞到老人身上了!我甩开儿子的手正想跑过去,只见一位小伙子已冲了上去,把老人抱住拖到了路边。  相似文献   

11.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12.
实例一:中午,一阵大雨刚过,母亲正在炒菜,三岁的儿子在四楼阳台上忽然发现天边有一道彩虹,他从未见过,感到惊奇。他跑向妈妈,要求妈妈立即带他去寻找那座“桥”的两头。妈妈二话没说带着儿子下楼去了。妈妈带着孩子一边观察,一边讲解孩子听得懂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3.
蒋玉宇 《早期教育》2001,(22):35-35
实例一:中午,一阵大雨刚过。母亲正在妙菜,三岁的儿子在四楼阳台上忽然发现天边有一道彩虹,他从未见过,感到惊奇。他跑向妈妈,要求妈妈立即带他去寻找那座“桥”的两头。妈妈二话没说带着儿子下楼去了。妈妈带着孩子一观察,一边讲解孩子听得懂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与漫画     
太阳伯伯 我的一个叔叔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儿子,有一日他发现,他儿子在窗口一边挥手一边讲:“伯伯再见!”叔叔最初不以为然,以为儿子在跟街上路过的阿伯讲话,但是又觉得他儿子每次都是黄昏左右才这样讲,且看不到窗外有人……叔叔越想越害怕……于是就问儿子和谁说再见。  相似文献   

15.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能力和才干出自他们的手指尖,孩子的手越巧,就越聪明。”于是我很注重让孩子多动手,以促进其智力发展。 儿子棒棒在两周岁就开始使用剪刀了,一次他拿着剪刀一边剪纸一边说:“我是  相似文献   

16.
一天傍晚,三岁的儿子开开心心地从托儿所回家来。一进家门就大着嗓门喊:“妈妈,妈妈,你在哪儿?”我因为牙周发炎,疼得直流眼泪,就在床上勉强应了声。儿子高兴地推门进来,看见我这个样子,一下子愣住了,带着惊异的神情问:“妈妈,你怎么了?”我说:“宝宝,妈妈牙疼。”儿子“哇”的一声就哭起来,他边哭边喊:“爸爸,爸爸,妈妈牙疼……”我一边安慰他,一边鼻子酸酸的。我被儿子的这份关爱深深地打动了。夜里,回味这件事,我久久不能入眠,心想:我们如果能在生活中充分把握住儿子的这份情感,培养他的爱心,那么他不但能爱家人,也能爱别人。  相似文献   

17.
开始爬楼     
现在的孩子养尊处优惯了,高档的玩具和食物根本不当一回事。这不,去儿童乐园,儿子中巴车不愿坐,非要乘“小的士”不可。坐在出租车里,他指挥司机超警车,看见超过了,乐得哈哈大笑。类似事例已非一次,我不无顾虑;长此以往,长大以后除了享乐他还能做什么呢? 我家住在七楼,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是我把儿子抱到四楼,然后搀着他爬到七楼。那天,我跟儿子商量由他自己爬楼。儿子不依,一边哭一边喊:“爸爸来抱我!”但我不答应。两人足足僵持了十五分钟。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子问题上,我和妻子的想法一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他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竞争意识。儿子出生后大病过一场,身体一直不好。为了让儿子有强健的体魄,尽管我下岗了,妻子厂里的效益也不好,但我们还是节衣缩食为儿子订了纯鲜奶。除了增加营养,每天清晨,我和儿子一起跑3公里,再跳绳200下。儿子一边跑一边哭:“爸爸,我实在做不了王军霞,求你也别做马俊仁啦!”我听了这话虽然有些心酸,但还是硬着心肠,勉励他说:“爸爸和你比一比,看谁能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9.
贪玩是优点,把孩子放出笼子我在常州市安厦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任工程师,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秘书。婚后第二年,我们的儿子徐奥出生了。孩子3岁的一天,我给他买了几件智力玩具。一转眼的工夫,他把所有的玩具全拆得七零八乱。还在一边“咯咯”直笑。我板着脸严厉训斥他:“你怎么不爱惜东西!”  相似文献   

20.
教子     
儿子两岁半了,上幼儿园还差一年。她一定要让儿子上幼儿园,于是便教儿子念了半天“三岁半”的经。 幼儿园里的阿姨很精,笑道:“你只有两岁半吧?” 孩子瞪大眼睛,鼓起小嘴,争道:“我昨天两岁半,今天就三岁半!妈妈说的。”儿子终于上幼儿园了。从此,儿子总是三岁半说四岁半,四岁半说五岁半…… 儿子是班上最小的一个,自然免不了经常挨打。她便教儿子练“拳击”,并说:“谁要是动你呀,你就打他!” 儿子不解:“打人不好,老师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