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近代中国租界土地制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从那时起直至近年,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一直是上海租界。一般认为,上海租界形成了以“永租制”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或以其独特的契约称之为“道契”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上海租界制度的逐步成型,经过租界当局与上海地方政府的反复交涉形成的。1847年,上海中外当局共同确认了这种土地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2.
近代上海租界的法制是现代法制.这一法制引导、规范了上海租界现代社会,其中包括:现代议政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现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施行、现代司法的诞生和运作、现代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中有瑕疵,包括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这种瑕疵的原因主要是:上海租界当局有殖民意识、部分执法司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上海租界当局不深谙上海的社会实情等.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瑕疵对上海租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之出现了病态.  相似文献   

3.
会审公廨谳员是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最重要的常设官僚,兼具司法和行政职能,既与外国陪审会同审理民刑诉讼,又参与租界华人治理。谳员周旋于上海道台、知县、外国陪审和租界当局之间,其事功与起落折射出华洋权力格局的变化。鉴于他们的职衔低微权限不足,加之会审章程并不完备,谳员既要成为华洋当局之间的缓冲带,又要维护清政府在租界的法权,绝非易事。总之,谳员缺乏固定的品秩和行政资源,无力从制度层面制衡西人的擅权,进退失据之中难以维护国权,此乃租界沦为国中之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是中国所有租界中数量最多,变迁最为复杂的。而这些建立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大多与领事裁判权息息相关。无论是租界当局还是中国政府对于设立在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都非常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国家独立主权的一种体现,更是在独立法权与治权之上的“掠夺”与“对抗”。从在租界内设立的各国领事法庭,到以工部局为主要对象的领事公堂。从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到上海公共租界特区地方法院,从租界初期清政府在租界内拥有的完全的审判权到一步步被租界洋人所蚕食掠夺.再到中国官民不懈的对抗,一点点收回审判权,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权力变化纷繁复杂,租界内中外势力通过对审判权力的争夺,以扩展出各势力当局的行政权在租界中的博弈。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高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一目的史实:“1927年1月5日,武汉群众收回英租界。1月6日,九江人民又英勇地占领了英租界,并请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九江租界。2月。英国被迫与武汉国民政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上海租界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依据相关史料,从租界开发、越界筑路及华界自治三方面,对其城市化效应作了初步考察,以从一个侧面增进对上海租界与上海崛起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是近代中国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之所以能形成,关键在于上海租界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依据相关史料,考察租界的"孤岛"效应、"蓄水池"效应两个方面,可增进对租界及上海崛起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租界时代上海的颓废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西方颓废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与租界语境密不可分.西方的颓废思潮传播到租界化的上海后,受到租界文化语境和时代语境的改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名士风流以及租界的疯狂享乐观念相结合,另一方面,讲求文艺功利效应的文艺家又试图以人文主义和民族大义的观念来重新划定颓废的意义边界,由此,生发出多种颓废文本样态,造成了二三十年代文学的颓废风格.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日本步英、法、美、德在华租界之后尘,在杭州、苏州、汉口、天津、重庆开辟日租界。自清末至民国,在民族危机与救亡思潮的推动卞,国内租界问题论著颇丰,直至抗战胜利后,各地租界相继收回,研究渐趋沉寂。改革开放至今30余年间,中国租界史研究重新获得长足发展。《租界研究新动态(历史·建筑)》不仅为租界史研究提供了来自日本学者的新史料、新线索和新观点,而且不同程度吸纳了中国学界的租界研究成果,在指出中日学者结论相异之处的同时,为进一步加深探讨和对话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上海租界当局采用种种手段破坏、镇压上海人民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租界当局是帝国主义侵华据点的事实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南京汪伪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从天津法租界"收回"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虽然维希政府被迫同意将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但也以文化和教育等为名成功地保留了大量租界资产并仍享有治外法权。汪伪政府此举并非是反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而是为了配合日本排挤西方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没有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吴紫媚 《考试周刊》2011,(37):31-33
有"东方巴黎"之称的旧上海可谓是中国租界的缩影,基本折射出了租界里的小世界。历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鸦片贸易的研究。然而,租界里弥漫的不仅仅是"浓烟"。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上海租界里盛行之赌风,进一步放大租界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上海租界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发生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学者们论述的较多,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上海租界对小说的影响,人们探讨的还不够深入。晚清小说的繁荣以上海为中心,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租界的存在。其中的报载小说的迅速发展又促成了古代小说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上海小刀会起义发生后,华人大量涌入租界,导致了"华洋杂居"局面的形成和新的行政系统的建立.因政治上的特殊性,上海租界成为近代中国一个相对无战事的"孤岛",难民潮迭现,人口激增.同时,其城市功能也逐步得到全面开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由此,上海租界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上海的近代化程度最高,长期处于中心地位,这是由多方面的历史因素促成的。不能否认,租界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租界市政的兴起及其对华界的影响,进而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上海中心地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以结婚这一主题为脉络,展示了租界化上海的独特层面。《结婚》和上海租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揭示出租界深层的文化特性,并且渗透着殖民的因子,这些都凸显出师陀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小说研究趋势是一个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走向内部研究的过程。从租界文化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穆时英的小说创作。穆时英的上海租界小说具有前沿性,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都市文学或特区文学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师陀的文化立场和创作空间介于乡村和都市之间.由于受到上海租界文化的影响,他由原来的田园书写转而走向了表达都市男女的欲望以及知识分子在租界中的困境,作品呈现出与北京时期不同的讽刺风格.这种转变和上海租界以及由租界所滋生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作为租界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租界文化所带来的重要特质,租界文化对上海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上海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一片繁荣景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侵染下,使报刊呈现出显而易见的租界文化元素。本文从租界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阐释《良友》画报所凸现的租界文化的特性,即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和市民化的商业社会,同时试图阐发《良友》对租界文化作出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