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观照下,“人物对话”有效教学策略是:聚焦对话内容,读出话中“事”;观照对话情境,读出话中“人”;捕捉对话情感,读出话中“情”;揣摩对话样式,读出话中“形”。抓住人物对话,引领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走到阅读的高处。  相似文献   

2.
在写人的作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重要,其中的对话描写又是重中之重。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对话最容易反映对话双方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对话,阅读教学是一种多层次的对话。现代阅读教学的精髓就是对话。就小学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较多的是组织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或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相互对话,而在高年级,则还可以组织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对话,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和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4.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对话、独白的描写。对话是人物之间的谈话,独白是没有谈话对象时人物的自言自语。古人说言为心声,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谬误》既是英语教学中选用的名篇,也是证明逻辑分析方法,特别是非形式逻辑的谬误分析方法对日常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一篇“非正式”论文。运用非形式逻辑的一种重要方法——语用对话理论或新辩证法,对此文尝试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对话理论在日常交际中的普遍性,以及它对改变逻辑和生活的隔膜状态的意义。《爱情是谬误》主要涉及说服、信息寻求、谈判、教学和争吵五种对话类型。不同类型的对话生动再现了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发展,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写作中,人物对话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写作一些小说、记叙类习作时,写好对话尤显重要。但是,学生写的人物对话显得非常苍白,不能成功塑造人物。对此,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文学艺术大师海明威是描写人物对话的能手,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即是一部以成功的对话描写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形象、个性和情感,因此对话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在分析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小说对话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翟象俊译本和张祥麟译本的对比和分析,探讨小说对话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情景对话类的应用问题,主要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引出人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现实际问题,显得直观、生动,既能使同学们感到亲切自然,又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快乐中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独树一帜的对话艺术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捕捉人物对话的动态过程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对话重复技巧刻画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甚至运用对话省略技巧叙述故事和建构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小说等文学作品是少不得人物对话的,甚至于有的小说通篇都是人物对话,被称作“对话小说”。人们为什么如此在人物对话上下功夫呢?这是因为,人物对话是最具个性表现的文学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电视里的对话是否与真实语境中的自然对话一样?这个问题对于外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外语课堂大多都缺乏真实语境,而原版英文影视具有相对丰富的语境知识。库古力(Quaglio)的研究对比了情景喜剧《老友记》的对话和朗文语法语料库(Longman Grammar Corpus)中的自然对话子语料库两个语域里的语言特征及功能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该电视剧里的对话和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在语言特征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但部分语言特征因情景等诸多因素存在一定差异。这无疑为将影视引入课堂的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研究结果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语言的学者们都有借鉴意义。因此,库古力在综述其研究结果后指出,电视对话为教学目的提供极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from a study conducted in a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ELL) student and two teachers engaged i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an inclusion science classroom.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icacy of utilising cogenerative dialogues between an ELL student and his science teacher and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to impro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enacted during coteaching. Drawing from field notes, teacher and student interviews, and video captured during cotaught science lessons and during cogenerative dialogues between the student and his coteachers, we examined the ways in which cogenerative dialogue expands teachers’ agency to adapt curriculum and implemen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examined the ways in which participation in cogenerative dialogues with his teachers expanded this student’s agency as a science learner and a language learner.  相似文献   

13.
师生课外对话有其不同于师生课堂对话的解释学意蕴。首先,师生课外对话不仅在对话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不同于师生课堂对话,而且在对话对象上也有所不同。前者少受甚至不受限制,而后者则针对个别学生或少部分学生。其次,在师生课外对话之"课前或课后师生由于学习、生活等方面而进行的平等交流"之涵义下,"伪对话"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与价值的。第三,师生课外对话必须在拥有自己的对话域和对话自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对话中的理解、共识与分享、精神建构,乃至塑造与创新自我。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学改革的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特别是在专业技能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职院校当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通过"企业托管""校中厂""厂中校""企业四定"等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专业技能顶岗实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与企业合作,关键抓住校企"共赢"为切入点,选好恰当的模式,就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实施上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肇如于春秋时期的夏夷之辨,其主流观念是以文野区夏夷,而是否认同和践行华夏之礼又是夏夷文野之分的主要标准和“用夏变夷”的主要内涵。同时,历史上因夏夷对峙、冲突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夏夷人禽之别、内外之分等观念,往往带有非理性、非文化意蕴,从而使夏夷之辨呈现出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第一通用语,直接关系着双方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基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文化不同以及风俗习惯不同等,导致在英语翻译中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影响双方文化交流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英语的翻译质量.在此,本文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影响这一问题,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于现实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日台关系,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客观地看,冷战期间以及结束后的今天,日台关系从属于日美台三角关系的格局并未有大的改变。同时,中日关系的大格局也影响着日本台海政策的调整。马英九执政期间,日台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会有大的改观,既中日关系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一如日美关系亦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偏离。因此,日台关系进入低调平稳的发展时期亦是历史当然。  相似文献   

18.
19.
依据福柯权力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课堂场域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证实教师权力的独占性和压制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课堂场域中,教师适当的对权力进行让渡,让师生共同行使权力,增强学生的话语权,更有利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The diversity of fieldwork education models and practices ranges from mandatory to voluntary, from graded to ungraded, from paid to unpaid spectrums and they vary in length from less than a week to up to one year. Colleagues who work in the same university but in different schools, faculties or campuses are often so busy working within their discipline‐specific arena that 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and collaborat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bout fieldwork education program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port on a project that trialled and evaluated an online debate with university staff about fieldwork education issues. The aims were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university‐wide fieldwork education discourse, to break down profession‐specific silos,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wide fieldwork education benchmarks and to foster fieldwork education leadership through online debate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collectively, participants shar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that remained largely untapped at a university‐wide level. Participants’ evaluation highlighted the perceived value of creating a communicative space for a fieldwork education discourse and it exposed aspects of the online environment and time constraints as its biggest barr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