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世界很多国家在诸多领域都有人对其思想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1912年蔡元培首次“介绍”杜威到中国教育起,时至今日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已历经90余年。在此期间,从“杜威引入”到“杜威批判”再到“重新认识杜威”,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弯路。反思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2.
胡适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中写道:“自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外国也有学者提出杜威的教育思想远播国外,而其“最大的影响在中国”。在现代中国,作为教育理论重要派别的“活教育”理论就是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对此,陈鹤琴曾直截了当做过说明。他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的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界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  相似文献   

3.
作为进步教育的倡导和实践,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杜威同时又是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经验”概念,始终贯穿在其教育思想中。从教育的本质、目的到方法,无处不见“经验”概念的影子。章拟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中国之行”对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关“杜威与中国”的研究中,研究成果几乎全部集中在杜威对于中国的影响上,教育领域的研究更是如此。事实上,杜威与中国教育的关系并非是“有来无往”,不只是杜威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而中国教育对于杜威不存在反动。从1919年春到1921秋,两年多“中国之行”,促使杜威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变。考察“中国之行”对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目的在于更加客观、准确地揭示这段“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上,强调“观念转变”等于“观念传授”的思想是欠妥的,也是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本从杜威的观点谈起,分析了杜威思想的含义,并揭示了片面强调“观念传授”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革命”话语的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 张春田(以下简称“张”):陈老师,您的新著《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不久前出版了。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革命”和“共和”正好是您讨论的那个历史时段(借用张灏先生的话就是所谓“转型时代”)的两个关键词。而您原来对“革命”就有研究。能否谈谈您是在何种语境中对革命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背后又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是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悉,是对未来世界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前瞻,其内涵蕴藏内在辩证逻辑。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期,可以从“前与后”的“百年”时间范畴、“外与内”的世界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与利”的中国担当以及“危与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个辩证维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时下师生“对话”的形式很多。面对学生的解读,很多教师只是一味表扬:没有纠错,只有捧场;没有引导,只有迎合。这样的对话显得“假”、“空”、“俗”、“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9.
怎样看待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也许是历来人们在杜威研究中分歧最大的问题之一。有人说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有人说他是“既无目的,又有目的”;还有人说他“无目的是假,有目的是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上述评价孰是孰非?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与把握杜威的教育目的论?笔者拟对这个问题作点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代以来东西方总体力量对比演变的四个阶段为宏观历史线索,论证了“西方中心论”缺乏历史依据,并对世界历史学科的“东方性”和“三大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层次思考,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世界历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持续地推进“西方中心论”的解构工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重点挖掘世界历史学科“三大体系”建构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内涵;要深入探究世界历史学科体系建构中的东方因素;要深刻考察千年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交汇的学术影响,努力开拓学术研究中的“三新”;还对如何建构世界历史学科的“三大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认为坚持“东西平衡论”和“全球整体论”,构建客观而科学、平衡而包容的世界历史“三大体系”,是我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关于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和区别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陶行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放,解以来教育界一直有争论,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解放初期,会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看作是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翻版”,以致批判杜威时株连了陶行知。就是在“文革”以后,也还有文章说:“'生活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思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所见的关于杜威中国之行的记述,颇多粗疏、讹传、错乱之处。本依据近代报刊等记载,着重考证辨析了邀请和接待杜威来华的机构、杜威来去中国的确切日期,并重新梳理了杜威的中国行程及讲演的目标,具有一定澄清事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历经百年仍不绝于耳,这就是“约翰·杜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实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杜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说是绝后,恐怕也是空前的。无论是赞誉他还是诋毁他,无论是崇敬他还是蔑视他,都无碍于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即使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研究杜威,借鉴杜威,可以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的一门基本的功课。  相似文献   

14.
试论杜威以“过程”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以“过程”概念为切入点,从思维和经验的侧面来阐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在过程与结果的较量中,杜威站在前者的立场上、从而使其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过程”哲学的意蕴。同时,这一倾向也具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尤其对中国当代的教育改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黎雯 《科学教育》2009,(4):92-93
杜威“儿童中心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成为了整个教育的中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自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儿童中心”与个性化教育的取向是一致的,活动式课程与情境式教学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已经被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但是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杜威对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曾深入进行过探讨,主张道德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笔者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主要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阐释,以便发挥其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教学理论基本原则。他认为,在“教室中,……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今天,杜威仙逝50多年后,我们深圳教育考察团在历经2个多月的美国之行中发现,“做中学”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教育界,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领域,涵盖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因此,杜威特别强调达成目的的手段—儿童中心。也就是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不存在一个“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问题。因为“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杜威以“反弹琵琶式”的论述求索教育目的,实则是希冀通过“更加民主”的教育去实现“更加民主”的社会这一旨归。  相似文献   

19.
解读杜威     
《教育》2008,(20)
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历经百年仍不绝于耳,这就是"约翰·杜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实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杜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说是绝后,  相似文献   

20.
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同杜威“做中学”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为著名的一位进步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学论,是他一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勇敢革新和大胆创造。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界有着这样一种看法,认为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杜威“做中学”的“翻版”。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初期,批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时,就把“教学做合一”同“做中学”联系一起加以批判。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有人公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