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园     
闭上一只眼睛看世界,换一种心境,把世界想象成一个植物园。  相似文献   

2.
1958年,毛泽东同志来河南视察,我奉命跟随采访。一次,我和新华社记者侯波正在切磋采访中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信步走来,幽默地打着手势,同侯波开玩笑说:“你们总爱一只眼睛看人,目标集中呵!不过,不要总把镜头对准我,要多照群众么!”荷兰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的组织者们骄傲地宣称:“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3.
摄影断想录     
1 摄影的全部奥妙与奥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用独特的视角图像唤起人们对熟悉与陌生的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的惊奇感。2 同样一幅摄影作品,有人看了激动不已,有人看了如同未看。这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感觉是有个性的。3 摄影机拍下来的不仅是眼见的东西,还有想到(即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表现“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常说的“照像机只有一只眼睛(镜头),摄影者有两只眼睛,只有摄影家有第三只眼睛”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叶新 《新闻窗》2008,(5):76-77
著名摄影大师阿特·舍曾经说:如果一个摄影记者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他拍得不够多。笔者以为,阿特说的不够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勤奋,不敬业,而更多是指记者拍摄时缺乏想法和激情,作品缺乏情感。相机只有一只眼睛——镜头,它能记录可见世界的一角。摄影者有第二只眼睛,它能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诗有诗眼,文化新闻亦有其眼。笔者认为文化新闻的一只眼睛是常规报道,而另一只眼睛则是有一定深度、能给人启迪的稿件。新闻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笔者在文化新闻的采写中,努力探寻着文化新闻的“另一只眼”。多思一点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新闻应从偶然中的一件小事,看到一件  相似文献   

6.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束纫秋是新闻界一位老将 ,今年已83岁高龄的他仍然笔耕不辍。最近 ,他的言论集《做晚报的一只眼睛》出版。本书选收了束纫秋(笔名言微)在1982~1987年间撰写的300余篇评论。内容主要依据当时一些社会新闻和社会观念进行杂文式评议。各篇文字不多 ,大事小谈 ,小事大谈 ,具有通俗活泼的晚报风格和蕴味。《做晚报的一只眼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 ,每册定价22元。愿做晚报的一只眼睛——束纫秋评论结集出版@叶义辉  相似文献   

7.
高仲彬 《军事记者》2012,(11):28-28
新闻贵在发现.谁要想更多地发现好新闻.就要比别人“多长一只眼睛”.否则是抓不到好新闻的。笔者长期从事人武部及预备役部队工作宣传,觉得要在这样的岗位上发现新闻.既容易又不容易。说容易.是报道者大多身在第一线,是具体工作的参与者、见证人,能在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人和事了解和熟悉.对搞好新闻报道有很好的便利条件和机会;说不容易,是说如果报道者没有发现新闻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即便他碰见了新闻,也不能把它抓住和写好。怎样在部队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发现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8.
有人戏说久搞新闻的人比平常人多了只眼睛,长期从事业余报道,我以为这多出的一只眼睛就是心眼.我们只有多出这只心眼,处处争做有心人,眼里才能看到新闻,耳里才能听到新闻.而怎样去看、去听新闻,说到底就是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名好新闻工作者的本事之一就是能写出人人眼中皆有而笔下皆无的新闻来.我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身边无处无新闻,只要多长这只心眼,处处留心观察、思考,不愁写不出新闻,不愁不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潮流新品     
化妆眼镜 对于视力不好的人来说,化妆时最不方便的莫过于化眼妆了,因为像化妆这样的细致活儿,看不清楚很容易出差错。 这是一款专为近视人群设计的化妆眼镜。它有一枚可以左右转动的镜片,近视者可以戴着一只眼镜为另外一只眼睛化妆,虽然一边清楚一边模糊多少会有点不舒服,但总比两只眼睛都看不清要好。这款眼镜售价为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0元)。 可架在旅行箱上的童椅 经常带着孩子旅行的妈妈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烦恼:牵着或者抱着孩子就不方便拿那么多行李了,如果让孩子自己走,又担心在机场、火车站这种人多且杂的地方走丢。 这种价值4…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新闻摄影展览照片水平之高,已为我国摄影界所公认。欲缩短我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需从各个方面入手逐一进行研究。而首先应当着力研究的该是29幅历年最佳新闻照片。这些照片是每届比赛时从各项获一等奖照片中再次选拔出来的,大多取材于当年重大新闻事件或者具有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照片均富有极强的形象表现力。其中有些新闻特写照片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是无懈可击的。摄影大师们凭着他们具有穿透力的三只眼睛,而不是两只眼睛,更不是一只眼睛去观察世界,选取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捕捉最有代表性的瞬间,写就了近30年的一部形象的世界编年史。然而,我们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历年最佳新闻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战争、灾难、疾病等题材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我们最先发现。荷兰电台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编辑记,每天不是面对大量来自基层的平平常常的稿件,就是去完成那些事先拟定好的报道计划。但是,这并不等于这些平淡、平常的稿件或事件中就没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多一只眼睛看问题,多一个心眼想问题,就一定会抓出“活鱼”,挖出精品。  相似文献   

12.
秦琥 《出版视野》2010,(2):31-31
《用另一只眼睛观察当代资本主义》于2009年1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陈学明、俞可平、曾枝盛、郑一明、余文烈、朱钟棣等国内一流专家学者联合撰写而成,用翔实的资料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是一部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3.
“每天,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些杰出的人们就醒来,用三只眼睛而不是两只眼睛观察世界。他们就是世界上的新闻摄影记者,有男的,也有女的,书写着地球上人类的视觉传记。”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主席斯瓦特的这段话,常常是他谈话和讲演的中心。这位在世界新闻摄影界受到尊敬的老人,只要同他相处五分钟,就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既稳重、又直率,既开朗、又诙谐的人。今年3月间,斯瓦特在同上海新闻摄影工作者相会时,曾幽默地指着自己的额角中间说:“我这里长着第三只眼睛,你们也都有三只眼睛”。新闻眼+照像机一个人的脸上长了三只眼睛,岂不成了怪物?可是斯瓦特并不是开玩笑,他确实认为新闻摄影记者有第三只眼睛。我们也都能理解,他指的是新闻记者的新闻眼。而对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李普——一丝不苟写刘帅刘伯承元帅24岁时在讨袁战争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传说医治眼伤作手术时,刘帅为了保护脑子,拒用麻药,手术过程中动了70多刀,刘帅坐在手术椅上一动不动.为核实这段史实,李普同志(原新华社副社长)费了不少周折.先是看到一篇当年刘帅作手术时一位目击者的回忆,其中描述说,手术的确没有用麻药,刘帅坐在椅子上,双手扶把,嘴里强数着下刀子的次数,一动不动,汗水从双腿流地。但李普同志对此说不敢轻信.于是又来到刘帅家中向刘帅夫人汪荣华询问.汪大姐证实说:“确有其事,刘帅曾多次跟我说起过.”至此事情已无可置疑了.可是,李普心中还有二个疑窦没有解开,还是不放心.他想.人的眼睛组织是十分细微的,受术者能一点都不颤动吗?目击者说当时刘帅知道动了七十多刀,这从医学上又怎样解释呢?他又去请教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教授.吴教授作了详细分析,认为“此事是可能的”!这样他才放心。李普说:“我之所以再三核实,目的是把我所提供的事实核准确,并且必须使读者能信服.”一位曾经沧海的老  相似文献   

15.
写眼睛     
只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一些手法,写新闻的人完全可以借鉴。写人物,最重要的是写面部,尤其是眼睛。鲁迅说过一句话:“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所忘者,乃晋代画家顾恺之。此人写真,画出人像以后,往往搁置一边数年不肯点睛。别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把法律交给人民——吴泾化工厂法制宣传巡礼》专题,观众来信象雪片一样飞来,颇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反映最强烈的是其中一档“模拟法庭”,法庭成员是由该厂职工扮演的。案情很简单,被告王亚芳打瞎了张莉莉一只眼睛,而原告却是第三者,她的行为使被告的幸福家庭解体了。法庭上,扮演者作了极为逼真的表演,而公诉人与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对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更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观众来信说:“刚看到这一节目时,我以为是真的,后来才知是模拟法庭,假戏真做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从中学到不少法律知识。”有的说:“如果被告会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不会发生原告变成被告  相似文献   

17.
在书市上,有这样一类书,作者以他们自身的传奇或者说更多的是苦难、不幸的人生经历,而使得这类书在硝烟弥漫的书市上别具一格,成为“卖点”,继尔胜出。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苦难读本”。 “挑战极限”谢坤山 2003年5月,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一本《我是谢坤山》,使我国内地的众多读者熟悉了他。“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会不会哭泣?/如果你少了一只脚,会不会悲伤?/如果你失去  相似文献   

18.
在交织的不同声音中,八年时间,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扩展至数百所地球的另一端,新西兰南岛基督城,程云正在教她的学生们学习写小篆,"‘日’在圆圆的太阳里面点上一只眼睛,‘月’像一轮半圆的月亮。"学生中包括坎伯雷大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标题不仅能牢牢吸引住读者,吸引读者往下看,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既然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怎样才能使这双眼睛具有魅力吸引读者呢?下面就结合自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实际谈谈对标题制作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力戒平庸,活用佳句翻开报纸我们不难看出:除了新闻事实本身不新、表现手法陈旧的问题外,最为突出的是新闻标题制作单调、乏味而冗长,使人读来生涩、费劲,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相似文献   

20.
正特殊的访客剧的落幕是这样的:脱线数十载的老特工归队了,千里迢迢坐着火车硬座来到北京,要见一位知道他真实身份的老首长。他走到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门前,按响了门铃……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在我们大六部口的家也出现过。三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院子里来了一位老人。他的到来,让我祖父夏衍很兴奋,也很郑重,告诉我们,今天要来一位老特工,他一只眼睛失明了,蒙冤多年,劳改后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