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前的一般情況 過去我們的國文教學,不但沒有明確的目的要求,並且對國文教學的任務與重要性,也沒有足夠的認識。如很多國文教師認為:『白話文,講不出來甚麼?』『教一課算一課唄!』一般教師也認為國文好教,說什麼:『認識中國字,就能教國文。』在教法上則是老一套,即便有一些新的也是大半流于形式,如有的國文教師,竟在堂上叫學生站在桌子上練習講演,說是學習列寧講演。又如孤立地講解語彙,對抽象名詞也要下定義,甚至抄襲辭源,哲學詞典。結果學生只記定義,不會講,不會用。教學過程則是千篇一律——導言、題解、生字、試讀、範讀,語彙、試講、範講、回講、分段、全篇要旨(主題思想)、精讀、佈置作業——這樣冗長、龐大的教學過程,實際解決問題少。再加上教  相似文献   

2.
有些敎師在編寫敎材時往往教條主義地摘錄許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主席著作中的理論,甚至有的講義除了引用原文外,就很少有其他內容。在講課時對於這些理論也不加以具體的分析講解。例如××師範學院語文科一位敎「中國語言文字學」的敎師就是這樣。在他的敎材中摘錄了許多「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的理論,也不給學生具體地講解。學生上課時雖然聽不懂,感到枯燥無味,但還沒有理由說他敎的有錯誤。課後儘管花很多工夫去復習,但也只能生硬地背誦這些條文詞句,而具體的意義仍然不瞭解。到考試時,學生都怕考不好,敎師告訴學生說:只要記住斯大林同志說的話就行了。學生照着這樣做,都考得了八九十分,敎師很滿意,認爲這是自己敎的好。但實際上,學生對於這些理論懂  相似文献   

3.
編輯同志:我們語文課的楊老師,備課找的「材料」也確實不少,但一把那些材料搬上課堂,就顯得庸俗,甚至牛頭不對馬嘴。講到新婚姻法,他硬扯些什麼「寫情書」的淫穢故事。談到保爾·柯察金的戀愛問题,便說:「在舊社會裏男子樂找個資產階級的小姐,具有無產階級的思想;同樣,女子樂找個知識分子,具有革命的品質」這種說法根本不合實際,一點沒有意義。有時候同學寫了很荒謬的文章,如說「生產節約,死人最合乎這個道理,因為人  相似文献   

4.
「翻譯理理概論」第七章講的是翻譯中的語言問題,其中第一节介绍了在翻譯中处理辭彙的方法。作者在本章引言中提出,翻譯任何作品首先要解决語言問題。為了使譯文中所用的語言能為讀者所了解,為了使它也實現着作為人們交際工具的作用,就必须使它符合於语言的一個基本性质——全民性。这就是說,不許脫離读者所说的全民语言的一定規範,不許硬使譯文的語言去遷就原文的語言。(「翻譯理論概論」117页)因为這樣進行翻譯工作不僅是損害祖國語言,而且也會妨害表達原文的含意。企圖逐  相似文献   

5.
费道羅夫在「翻譯理論概論」一書中提出了等值翻譯問題,並在該書第六章簡要地論述了:(一) 翻譯的可能性問題(即等值翻譯的可能性問題);(二) 等值翻譯的原則。在理論上說明這個問題,對翻譯實践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等值翻譯在本書中是作爲專門術語使用的。等值翻譯意味着:(一) 完全而確切地表達原文的內容;(二) 選擇與原文作用相等的語言手段(「翻譯理論概論」,俄文版,第111頁,114頁)。翻譯的任務是要客觀地真實地反映原文,使讀者從譯文中所得印象完全和原文一樣。從這一點來看,翻譯與編譯、譯述等是有區別的。原文是由內容和形式結合成的不可分離的統一體。「翻譯的等值性,就是靠再現原文的形式特點(如果語言條件許可的話)或創造在作用上  相似文献   

6.
上學期,我們在貫徹學校工作計劃的過程中,感覺到有以下四個問题,須提出來加以研究。第一,貫徹全面觀點,克服急躁情緒。上學期教師在學習市委决定後,都是情緒飽滿地迎接新的學年。在「授課計劃綱要」(下稱綱要)、「參考資料」到手後,都積極鑽研教材,埋頭備課,一致要求提高教學效果。但是不久,我們就發現在教師辛勤工作的新氣象裏,潛伏着急躁情緒。教師在工作裹體現的不是全面發展的方針,而是簡單地用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指標,要求學生把課本內容死記住,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具體表现,這樣在教學中就出現了如下的現象: (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把教材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把教材硬塞給學生。最突出的是語文課中的詞彙教學,教師備課時間大都用來搬字典,在教案上逐條地寫詞彙定義,講課時就把詞彙的定義孤立地機械地搬給學生。例如離開課文把「從容」解釋做「經費不充足,還有些困難」,「地位」解釋做「官職」,學生若用這樣的定義解釋「從容就義」和「國際地位」是要鬧笑話的。甚至於有的詞彙,教師也摳不出定義來,解釋「緣故」是「因為什麼事」,「原因」是「推究什麼事」已是很牽强,而「怪不得」「越來越」教師也實在下不了定義。其他課程也都是如此,教師在鑽研教材時不是考慮如何貫徹總的學科目的和這一課的目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把書上有的材料統統記住。因為教師最大的顧慮是怕學生在考試時答不出。有一次歷史課的觀摩教學,講各族人民反清起義裏的白連教起義、天理教起義、維吾爾族起義,教師就會把課本上的每一個人名、每一個年代都一無遺漏地作了講述。教師備課不是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研究如何更好地組織教材,只是按照「綱要」分配材料,填註解釋。  相似文献   

7.
民族學院和民族幹部學校,是目前培養少數民族的普通行政幹部和技術幹部的主要敎育機關。學員來自各地區的不同民族,語言隔閡,文化程度極不齊一。其中有的至今尚無自己的文字,有文字的,一般也缺乏用本民族文字編印的課本和參考書,因而不得不採用或參考漢文書籍。更重要的是目前普遍缺乏本民族師資,大部分課程,須由漢族敎師任敎,而這些漢族敎師又絕大部分不懂民族語文。因此,在民族學院和民族幹部學校的敎學上,對既不懂漢語文,又沒有本民族師資和敎材的學員,必須通過翻譯進行講授。這就使翻譯工作在民族學校教學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在敎學中,翻譯工作一般包括筆譯和口譯兩種方式。對必需的敎材和講授  相似文献   

8.
江蘇儀徵初級中學二年乙級級任導師陳得慶,在教學工作中不負責任、錯誤百出,甚至有意散佈反動言論,危害人民教育事業。像陳得慶這樣的教師,雖然為數很少,但却亟應引起我們全國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作為一個例子,讓我們比較詳細地來看一看他的實際工作吧! 陳得慶教二年級語文兼歷史課。我們先來看他講授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册魯迅先生的『鴨的喜劇』一課的情况。第一篩,他在啟發報告中,説這是一篇『雜記文』,但又說『近乎小説、故事』,後來又在總結中說是『記叙文』,令學生莫知所從。對文中的愛羅先珂,他說是『一個布爾什維克,是當時(一九二一年)奉蘇聯政府之命到中國來宣傳馬列主義的。』他又說,愛羅先珂在北京時,魯迅常去訪他,二人心心相印,二人不分彼此,有同一目標,就是為了實行馬列主義……。『這不簡直是胡説八  相似文献   

9.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聯的一位女教師。她出生於偉大的十月革命的前夕——一九一五年,師範學校畢業後,當過一段教師,又進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然後在莫斯科第六一○學校擔任高年級的俄文和文學。不論從政治、教育、文學任何方面看,這位教師都有著高度的修養。她這本著作出版於一九五○年。她以教育文藝的形式,運用靈活簡捷的手法,在一本小書裏,告訴了我們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她雖然也在給我們講道理,卻並非說教,而是通過曲折複雜的故事,使作者和讀者一道去探求教育孩子的真理。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位剛從師範學院畢業的年僅二十二歲的女青年,開始到一個學校裏當教師,教的是一班十一、二歲的男孩子。第一次上課有些慌張,並且課堂的秩序很不易維持,後來由於她用教材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於是她「領會了一個簡單而必要的常規:如果要學生靜聽,不一定要喊叫」。因而她埋怨「關於這一點,在師範學院的講義裏,甚至主講教授法的教師都從未談過」。這是她  相似文献   

10.
平棠(上海市): 学生目前讀的是古典作品,作文又要用現代汉語,这中間是否有矛盾呢?有的人說:“只有好处,沒有坏处”;有的人說:“困难重重,写出的文章將成个四不像”。誰是誰非,不好簡單地說。現在談談我的看法。本来中学生作文中最普遍的問題是:無話可說,內容空洞;層次不清,用語不当;錯別字多,标点符号不会使用。最近又出現了不文不白的現象。我們当  相似文献   

11.
問題解答     
問:教師在學習總路綫過程中,應該怎樣聯繫思想,要不要進行思想改造?(綜合讀者問) 答: 學校教師在學習總路綫過程中,首先應該認識清楚總路綫的全面內容和基本精神,然後聯繫實際,解决一些不利於總路綫的思想問題。根據某些地區中等學校教師學習總路綫的情况來看,部分教師和職員的政治理論知識還是很差的。例如,有的教師還不知道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资料私人佔有制是怎麼一回事,有的教師對農業集體化全然無知,有的教師對我國五種經濟成分的性質還不知道,還有許多教師對文化教育和經濟基礎的關係也弄不清楚。在某些教師的思想中,资產階級的個人主義還是相當濃厚的。例如有的教師聽到祖國的辛福前途時,就只單純為將來個人的享樂而高興,但當粮食計劃供应開始實行時,他又為個人不能自由吃麺而不滿。有的教師聽了赴朝慰問團的報告後說:「志願軍艱苦英勇,我可不能自我犧牲。」在個人與集體的闗係方  相似文献   

12.
成績考查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它在敎學過程中佔有怎樣的地位?它對於敎學應該發生什麼作用?這些問題在新解放區學校已步入常軌,老解放區學校已轉入正規化的今天,提出來討論一下或者不是無益的。一中國有一句成語:『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意思是說只要努力耕耘,自然會有好的收穫。這原是鼓勵人努力工作的一句好話。但是嚴格說來是不很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係蘇聯?覀芷绽虼目ㄦ緦θA東師範大學的同學所作報告的講稿,原載華東師大校刊。這篇講話深刻地說明了教師工作的意義,對於正在作教師工作的和準備作教師工作的青年,都是有教育意義的。本刊在轉載時,會稍加節略,未經講演者本人看過。  相似文献   

14.
我擔任後師一年級的達爾文主義基礎課程。經過一年來的教學,初步得到下面一些體會。 從備課中我深深體會到鑽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只要能抓住教材的本質,分清主要與次要,便能給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要掌握教材的本質,首先必須鑽研教學大綱。在去年備課時,雖然也知道教學大綱是教學的依據,但思想上並不重視,認爲只可做擬訂教學工作計劃和講授每章每節時的參考,用不著仔細研究它的章節內容。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當準備物種起源基本理論單元時,便脫離了大綱的指導,認爲只要說明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學說是進步的,和指出他只看到量變和種內競爭的錯誤就行了,而對於達爾文學說是生物科學上  相似文献   

15.
我讀了吳研因先生執筆的「各地區對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一冊的批評建議」,有些不同意見。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於他們自己的看法裏一段話的不同意見。這一段話加以分析,就涉及對語言的看法,對語言的發展的看法,對兒童語言的發展的看法,對用書面語言寫成的小學閱讀教材——語文課本課文的看法,對書面語言在兒童語言發展中的作用和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的看法。我覺得,爲了改進小學的語文教學,爲了做好小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工作,使這些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學說和巴甫洛夫學說的指導之下正確地進行,應該經過  相似文献   

16.
我校教師在學習了總路綫及全國中學教育會議文件後,思想水平提高了,不少教師重視了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向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有的還能把課内、課外較好地結合起來,因而收到較大的效果。從下面兩個事例可以具體說明: 生物科有三位教師,平時對政治、業務理論學習较積極,所以能根據自然科學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基本目的來領會勞動教育的意義,並進一步體會到知識和勞動的正確關係,從而也認識到進行勞動教育必须使課內、課外適當地結合起來。他們教「達爾文主義基礎」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課堂上講述偉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的生平與其科學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動而有力的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的教育。在講米丘林學說的基本原理,米丘林學說在國民縱济上的意義及威廉斯的草田輪作制各節時,注意講明科學是怎樣和生產實踐緊密地結合着,而這種先進的學說又是怎樣通過艱苦的勞動創造出來的道理,並結合我們祖國社  相似文献   

17.
在‘三反’運動開始的時候,一般教育工作者都認爲學校裏是‘清寒機關’,‘沒有油水可揩’,因之採取一種置身事外,隔岸觀火的態度。河北省有些教師這樣反映:‘學校只有小的浪費,不會有貪污,’‘學校没有什麽可反。’山西省有些中學教師說:‘我們這裏沒有問題’。西北區有的人認爲‘學校裏山小無虎,有虎也不多。’北京市有許多教師認爲‘教師無污可貪,無官可僚’,‘資産階級攻不到學校裏’。重慶不少教師表示:‘學校裏没有貪污事實,有,也是小貪污。’廣西省有的教師說:‘學校裏談不上貪污。’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中學語文課裏應該怎樣進行詞語教學的問題,對我們北京市許多中學語文教師來說,還是改進教學實踐上的一個新課题。最初,我們為了加强過去在教學中所忽略了的語言因素,就單純地多講詞語。備課時曾為一詞一語的孤立鑽研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課堂教學中也為一詞一語的孤立講解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考試時也有出題偏重於詞語,孤立地釋詞、填詞之類的情况。後來,我們從檢查教學效果上發覺:這樣單純地多講词語並不等於加强語文課中的語言教育,相反地,這却是我們為了「明確語文教學目的、任務」和「相應改進教法」必須解决的問題。 現在,把我們的一些初步認識和在實踐中的體驗,提供出來,和大家研究。一初步認識到的一些基本原則 (一)明確詞語教學的目的: 詞語教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達成語文教學的目的,從而要注意下列三點: 1.應明確進行詞語教學不但是發展學生語言,並且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手  相似文献   

19.
編輯同志: 我校體育教師曹老師一貫不備課,上課時就是拿幾本書在黑板上照抄,手寫軟了就用口唸,學生記不下來他也不管。同學们再三提出希望他備課,教導處也曾從另一個教研組抽調一位教師參加曹老師那個組,目的是為了經常帮助他備課,但結果仍然沒有作用。室外教學,大部分那是根據室內教的做動作,有時時間沒掌握好,往往教了半截就下課啦。到第二節,他連自己教到那裏都忘記了。教我們拔河,僅借學校開運動會的機會,給同學們略微說一下,但到期終考試却要同學們把拔河的目的、意義、方法都答出來。有一同學問:「百公尺赛跑要怎樣才跑得快?」他說:「賽跑就像前面有一塊肉,看你想那種辦法,才搶得到。」曹老師改試卷也不認真,自己改厭烦了,就亂打分,甚至讓同學代改。如去年下學期期中考試的卷子叫初一乙班三位同學改,有些卷子本應不及格,却多打了分,問曹老師是否正確,曹老師點頭說:「改得好,正確,你們比我還打得正確些……。」有些知識平日上課沒教過,到單元、期中、學期測驗時也來考。如期終筆試一共出了四道題,其中一題是:手榴彈要怎樣才  相似文献   

20.
口头語是個‘習慣’,有許多人在教学裡也是漫不經心地常常濫用口頭語,不但講得囉嗦、無力,令学生聽起来很厭煩;而且口头语常常是用得很不妥當,成为一種語病,甚至會完全说也与自己意思相反的語句來,對教学效果發生很壞的影響。有一位歷史老師常喜歡说‘我們’,‘我們’這个,‘我們’那個。因此在讲鴉片戰爭時,他竟說:‘我們’英国政府,‘我們’英國軍艦。口頭語的濫用把国藉都变了,这是多么不妥當啊!还有一個常爱说‘好像’,‘不是?’的語文老师。說話時總是開口‘好像’,住口‘不是?’所說的話便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