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要把老师关进笼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就是上面那句看似疯狂的话。这个想法的起因要追溯到我读中学的时候,那时,班级里有一个天生残疾的女孩,她双腿萎缩,腰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因为家穷,买不起轮椅,她爸爸就用木头为她削了个拐杖,让她柱着。当时的班主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老师,她格外关照那个女孩子,经常在课间的时候扶着她出去吹吹风,有时候甚至背着她去上侧所。女孩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而总也不离身的拐杖终于被放到了课桌旁——因为有老师的失持,拐杖还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2.
正他曾经是浙江非遗保护的领军人物——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笔者在浙江省文化厅见到了在轮椅上办公的王淼先生。他思路敏捷、记忆超强,谈笑风生,太让人诧异啦!这是2016年底在医院看到的那个王淼吗?当时他气管插着呼吸机,不能说话,与他交流得猜口型。未曾想,他居然又挺过来了。提到王淼,浙江文化界无人不晓,不仅因为他曾经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军人物,还因为他是一  相似文献   

3.
正很早就想写李晓方和他所做的事情,只是这样的话题太过于沉重,迟迟没有动笔。2017年12月的一天,笔者与他相约西子湖畔的寓所,展开了关于70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战争的对话。铁证如山揭罪行“对于多数中国人,日军侵华战争中进行的细菌战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那是残忍的、苦难的,但业已终结的历史。没有人想到,在经历了感染后,有两种细菌的感染者,居然一直活了下来。”在李晓方的工作间,我一边翻看着《泣血控诉——侵华日军细菌战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实录》,一边听李晓方讲他的调查故事。  相似文献   

4.
总觉得白先勇不应该是活在现代的人,他应该生活在明代或者清代,应该有着一个大大的宅院,有着众多的丫环仆役和从苏州昆山等地招来的戏班,应该每天侍弄侍弄花草,坐在花园里听听昆曲并唱上几句才对。于是,5月11日到14日,他出现在桂林书市上,总显得跟周围的人不一样,与周围的环境总有些格格不入。他出现时,人群中有人在议论他长得怎么那么像戏剧里的名角,有人在对比他和父亲白崇禧到底像在哪里。别人发言时,他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看上去很入神,但不知道他是否神游到了古时的某个地方。轮到他时,他温和地一笑,花白的头发微微地抖动。《牡丹亭》美…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见到的是天才、成功者和幸运儿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活,当然还是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可是,当今信息世界是透明的、扁平的,每个人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大同小异,如果你不是天才将怎样胜出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却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导演,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艺术感觉。感觉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艺术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有的人在艺术圈里泡了一辈子,他不一定能找到艺术感觉,有的人在圈外看了几眼,他很快就找到了艺术感觉。感觉这种东西有点怪,属于你的就是你的,不属于你的永远不属于你。艺术感觉就更加神圣,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无数个瞬间存在艺术感觉,但是出于无知与麻痹你没有发现,你一次次的无知与麻痹,你就一次次地错过,最终你会误以为自己没有艺术感觉。你甘于无知你甘于平凡,你就只能是一个无知而平凡的人。  相似文献   

7.
一个大雪纷飞、异常寒冷的下午,您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乞丐.乞丐穿着单薄,您注意到他浑身发抖.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镇中学的年轻教师,怀揣梦想,苦苦活动3年,终于调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所县城重点中学。但是,校方没有让他上主课,而是安排他负责"电化教育"。说是一门课,其实也就是放放录像和幻灯片之类的活。因为追求升学率,学校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语数外"上去了。"电教"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所以,在不少老师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打杂"的角色。蔑视和冷笑如高空坠物,避无可避。"你是咱学校最轻闲的  相似文献   

9.
澄澈的感动     
他出生仅9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别人学走,他学跪。2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可当时,在他任教的那所小学里,他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教师只剩下他一个,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他决定挨家挨户地去家访,把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辍学孩子们劝回来。  相似文献   

10.
残酷的母爱     
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个母亲,大约40岁,有一个在省城读大学的女儿,和一个常年生病的儿子。孩子的父亲,因为意外失去了双腿,再无法外出打工。女儿读书的费用和家里没钱的窘困,逼迫着没有任  相似文献   

11.
名人之死     
残雪 《文化博览》2005,(2):20-21
他是一位五十岁多一点、头发花白、受人尊敬的人,他很有名.这位有名的人不幸过早地患了绝症,医生说他还可以活两个月.从患病那天起,这位名人脸上就显出那种冷静而坦然的名人神态.因为有各式各样的人去慰问他,他甚至谈笑风生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有人这样说过:"永远都没有第二次机会去改变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这句话说得太正确了.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根据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他的专业程度、性格和能力.想要给人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在初次同客户见面的时候就要做到准时和有备而来.  相似文献   

13.
《临安水龙》曾去北京参加广场文化献演,又两次远赴法国表演,赢得一片赞誉。使这条龙活起来、舞起来的是一个名叫程行的人。他原是农民,现在还住在临安青山朱村。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     
故人 《生态文化》2006,(5):28-28
一个人挖下一个坑不深不浅刚好埋下自己的身子提来一桶水不多不少正好等于一生的眼泪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他要在春天栽下一棵树他要用水肥喂绿一群人活下去的信心这个人走了可他栽的树活了下来这个人就这么走了一棵树却从此茂盛起来暖风一吹给人世说一些蓬蓬勃勃的话一个人……@故  相似文献   

15.
爷爷说,那天,他真的觉得他已经把自己所有的路都走得干干净净了。可是,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再来,又会怎么样?他依旧没有别的选择。他依旧会毫不犹豫地杀死那个日本鬼子,那个因伤掉队闯入村子里的日本兵。他只是觉得悲哀,一种巨大的渗人人身体每个细胞的悲哀,这种悲哀让人连求生的勇气都消失殆尽了。他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受伤掉队的鬼子会把全村一百多号男女都吓得躲进了高粱地里?为什么没有人想到会用别的方式来对付那个鬼子。高粱纵然长得再高再密,早早晚晚也会被割得一棵不剩,在光秃秃的原野上,该面对的流血迟早要来,曾经又高又密的高粱又能挡住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其实,人与人就那么回事。有一个朋友,特别潦倒时向我借了200块钱。那是10年前,200块算是一笔债。他始终还不起这笔债。他离开那座城市,去外地闯荡。很多年后,他仍是还不起这笔债。他也不好意思和我联系,我也没主动讨过债。但这笔债,始终在他心里。终于有一天,他可以请我吃饭了。他向一桌人说起了那笔钱,他没觉得丢脸,  相似文献   

17.
    
“哇”的一声啼哭,他降临在人世间。他还只是混混沌沌的一个人。理想对他来说,不知为何物,不过是虚无。他没有理想,他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婴儿对理想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但是,他会有的。 他,一天天长大了,理想对他来说,从一个泡沫似的幻想,渐渐地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有了实际的意义。他觉得天空很美,很蓝,那么多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云呢? 他跳着,蹦着,想要摘下一片属于自己的云。可他却总够不到:云,太高了,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8.
编辑手记     
一个崇尚张扬的时代,人人都想找个"大角儿",看电视也欣欣然当起了电视台的"人大代表",于是,《中国短信电视台》应运而生;人有了生命就得活,活得不好也得活着,谁让你命该如此?《活着就活着吧》道出了一个底层人无奈的心声;闲话是中国人酒席上最重要的一道菜,有一种闲话叫"段子",《闲话与段子》深刻揭示了"段子"的妙用,可谓一语中的;"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放弃了,可是我苦口婆心讲了那么多,他却根本不听我的",可怜  相似文献   

19.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他生活在五六千年之前,当时还没有文字,历史只保存于口传的民间文学之中。人民群众是喜爱把自己崇敬的英雄人物神化的。历史人物黄帝在口传文学中也不断加入了不少神话的成分,但透过神话的幻想,仍可看到其中历史的影子。在古代文献记载和至今仍流传在河南等地的活形态的神话传说中,黄帝既是人,又是神,集人神于一身。清理这人与神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即想以黄帝的神奇出生为线索来探讨他的历史形象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职业圈》2014,(22):41-43
《万科》 《万科》1992年创刊时,只是几页纸的内部通讯,印刷也很简陋。王石当时创办它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当年万科的规模扩大之后,层级越来越多,他非常希望有一个工具能够让他和基层员工沟通。因为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他也不可能走到每个人的办公桌前一一沟通,于是就想到做一本杂志,放到每一个员工的案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