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靖 《当代传播》2005,(3):29-31
新闻社会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什么是新闻?”“新闻报道与现实社会是怎样的关系?”“新闻的内容有怎样的取舍原则?”“新闻职业标准确立的历史文化条件是什么?”“新闻对受众观察世界的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是新闻社会学要回答的问题。“新闻”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从西方历史来说,印刷术的普及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新闻事业产生的两个重要条件。随  相似文献   

2.
冯勤学在《论“立体交又式新闻”》一文中认为,“立体交叉式新闻”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环节、多穿插的报道。它的主体性表现在:报道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开始怎样,中间怎样,结果怎样,像一幢房屋一般。比较完整地矗立  相似文献   

3.
现在“透明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新闻工作本身对于社会恐怕也要讲点透明度。我们不反对对优秀的新闻作品的主题、构思、结构、乃至遣词造句等等进行评析,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是一条好新闻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线索是怎样发现的?记者是怎样采访的?编辑是怎样出主意和修改处理的?编辑部曾经有什么争论?读者又是怎样评价的?这些都是无法从新闻本身找到答案的。这是属于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出来,“透明”一番,人们是有兴趣的。本刊打算顺着这个路子在以后开辟一个专栏,姑名曰“新闻中的新闻”或曰“后新闻”。不光是讲好新闻的产生,还可以讲新闻单位內部的各种情况:新闻界和政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对话,新闻体制的改革进程,新闻单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奋勇进取的情况,直至闹纠纷、打官司等等。总之,要选择全社会感兴趣而又不大了解的话题。欢迎上海乃至全国新闻界的同行们都来提供这样的“本报(刊、台)内部消息”。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实用新闻”?“实用新闻”与服务性新闻有何区别?“实用新闻”与广告的异同之处有哪些?怎样防止“实用新闻”的寻租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对于指导新闻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朱老师,您好! 新闻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热情的工作。“铁肩担道义,妙手章”,很多优秀的新闻人都称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您理解的“新闻理想”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6.
吴琼 《记者摇篮》2004,(2):51-51
怎样写好会议新闻多年来一直是新闻同行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田文 《记者摇篮》2008,(12):10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事实,无论它多么的具有政治性、怎样的标榜社会道德、如何的以受众为中心,这种“新闻”也就不算作“新闻”了。如果新闻连最起码的真实性都难以保证,又何谈“政治”,何以“铁肩担道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时髦的字眼:“透明度”。提高新闻透明度已经成为新闻同行的热门话题。怎样理解新闻的透明度,怎样提高新闻的透明度?本文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何谓新闻的透明度?敝人一孔之见,“透明度”者,公开性、开放性之谓也。换言之,即是新闻的公开程度或者开放程度。透明度的提出,既是新闻界自身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而且归根结底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产物。“文革”中,新闻报道基本上无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报道称之为“硬新闻”。这些“硬新闻”的显著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指导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这些“硬新闻”怎样实现“软着陆”,即寻求严肃的政治内容与通俗的形式相结合,使“硬新闻”的权威性、指  相似文献   

11.
学习长江日报社副总编辑潘堂林所著《怎样发现新闻》一书,试谈个人对新闻发现的一点认识,以此就教于新闻界同仁。 新闻发现是新闻主体与新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新闻发现,《怎样发现新闻》给其内涵所作的界定是:“识别客观事实的传播价值,看出或者找到客观事实本身固有的值得传播的要素。”谁“识别”谁“看出”,毫无疑问,是新闻主体即新闻工作者。因此,这个界定是从主体出发所作的界定。但是,由于新闻主体的素质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个客观事实,有的认为其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认为其不具有“值得传播的要素”。又由于新闻主体所对应的新闻客体即客观事实构成的要素不同,其本身有的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有的不具备“值得传播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简讯     
5月中旬,北京农村信息通讯社郑州工作站在郑召开“农村基层新闻工作研讨会”,部分农村乡镇的通讯员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河南日报、河南画报、河南新闻出版报的同志,分别就“怎样识别和发现新闻”、“怎样抓好农村乡镇的新闻报道”、“怎样采写小通讯”和  相似文献   

13.
自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以来,各地政府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媒体是什么关系?是“对手”还是“伙伴”?怎样唱好“同台戏”?笔者结合南京的实际发表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新闻纸,讲究新闻性是分内之事。作为报纸的周刊,自然也应“与时俱进”。但天生时效性差的周刊怎样体现作为“新闻纸”的新闻性呢?笔者的观点是,周刊新闻无疑应侧重软新闻,关键是怎样做好软新闻,把软新闻做硬。所谓软新闻,笔者认为是指那些除了事件性新闻(硬新闻)外的非事件性新闻,不一定要最新发生,它们有的已经存在一段时期,有的没有完备的主体内容,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时限。它们所报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6.
怎样认清“公共新闻”的内涵,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如何在坚持“民本取向”的前提下,将“民生新闻”提升至“公共新闻”?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慎重地审理受到各界关注的“新闻官司”,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闻纠纷审判合议庭。这个合议庭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法官们是怎样办案的?《发生在新闻官司背后的故事》一文将告诉你个中详情。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实践》2004,(1):12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2003年12月26日在“穆青作品首发式”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宣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讨论。 他说,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上述决定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为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配合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出的。决定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认真讨论“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的新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下,新闻传播业必将追求经济效益,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新闻传播业的社会价值也不容忽视。如何实现新闻传播业的安身立命、长远发展?市场经济究竟是新闻传播业的“推手”还是“祸首”?社会各方面该做出怎样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