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历史小说的解构与重新生成--鲁迅与罗贯中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史诗般气魄的《三国演义》凝塑了罗贯中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家角色。《中国小说史略》梳理了古典小说嬗变历程,也奠定了鲁迅是现代文学拓荒者和传统文学梳理者的身影。由于熟知古典文学的脉络和传统文化的经纬,他与其他“五四知识分子一同加速了古典文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问世以来,即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几经曲折,该小说史终于在大陆得以正式出版。本文试图分析它的写作特点,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黄震遐的《陇海线上》是一部在中国现代军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中篇小说。《大上海的毁灭》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抗战文学的先声之作,是一部不折不扣地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地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小说,鲁迅抱着对"民族主义文学"论者的偏见批判黄震遐及其《大上海的毁灭》,显然曲解并误读了作者的本意。崔万秋的《新路》同样是一部高举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大旗的优秀作品,小说历史观、战争观清晰,民族观、国家观强烈,难能可贵,其主题的别致与题材的独特将使它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年代》虽然纪事有余而灵动不足,但作者的爱国热忱还是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历经数千年的文明洗礼,蕴藏着丰富历史风貌和文化精髓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璀璨夺目、光耀千古。它们不但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足迹,而且滋润着人的思想,陶冶着人的道德操守。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全过程来看,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古典小说片段.例如,《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古典文学片段都选自我们家喻户晓的、在中华古典小说中熠熠生辉的名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历史性、故事性,很适合"薄书厚读".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虽然,许多教师早已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意义,但是在面对这些字字珠玑的文段时,对于它的鼎力膜拜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迷失方向,有的教师沉浸在小说曲折的情节探讨中不能自拔,有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超越文本去评说人物性格,恨不能倾其毕生所学尽情展现名著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然而,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变成了文学作品鉴赏课堂,超越了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的课堂也会扼杀小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因此,搭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才能教会小学生读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8.
《四游记》之成书及刻本年代一向为治中国小说者所注意。尤其是其中杨致和编四十则本《西游传》成书及刻本年代关系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祖本”及版本源流等问题,近年来更为研究者瞩目,成为《西游记》版本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现当代最旱提及《四游记》的研究著作是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 ……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木之状,当在  相似文献   

9.
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有着同源的关系,日本学者高崎正秀说过:“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自宗教上的仪式,最初的日本文学便是从祭祀仪式上发生的巫觋文学,作为咒术宗教而存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时,也注意到民间信仰对小说的影响,惜乎只是点到为止的“略论”。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也选择了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角度来研究文学,如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学论集》、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但正式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朱迪光先生的近著《民间信仰影响下的古典小说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文学史的一个文体部类,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无疑得益于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影响;同时作为小说史,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又必然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诸多启发.通过分析,论证正是在<史略>与<史稿>的交互影响下,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得以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