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色板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化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 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代杂文界。但“马铁丁”最初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合用的笔名,即陈笑雨、郭小川和张铁夫。他们为了在武汉《长江日报》副  相似文献   

2.
一、“马铁丁”是怎样的人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俭以养德》的作者为马铁丁。课前“预习提示”中写道:“马铁丁,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三人为什么合称为“马铁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俭以养德》的作者为马铁丁。课前“预习提示”中写道:“马铁丁,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3人为什么合称为“马铁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原来,“马铁丁”是由陈笑雨在延安时期的常用笔名“司马龙”、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以及张铁夫的本名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张铁夫是当时中南局的机关报《长江日报》社的副总编,郭小川  相似文献   

4.
谈谈“阿”和“宁”的语法性质宋金兰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十五从军征》这首古乐府诗中,“阿”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原文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课文注释说:“阿,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此说似可商榷。这个“阿”并不是一个发语...  相似文献   

5.
着重练习划分段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黑龙江秦锡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材包括4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和一个“基础训练”。4篇课文中,讲读课文《黄继光》、帅珊迪》和《劳动最有滋味》是旧课文,阅读课文《种子》...  相似文献   

6.
小改见深意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  相似文献   

7.
《〈农村调查〉序言》的中心论点该怎样表述江苏浦爱立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农村调查>》序言,并归入议论文来学习。既然是议论文,就该有中心论点,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后“基本训练”题一有这么一句话:“本文以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中...  相似文献   

8.
小改见深意     
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与统编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马背上的小红军》,原来“马背上”变成了“倔强”,虽然只变动了几个字,但效果却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12.
说“壁”     
说“壁”江苏许广利《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职高课本《语文》一册)围绕“和氏壁”记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的故事。全文提到“壁”字有35处。课文对“和氏壁的解释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的壁”。什么是“壁”?仍不清楚。《辞海》(1979...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六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 :《飞机遇险的时候》、《“我不能忘掉祖国”》、《雷锋日记二则》和《杏儿熟了》。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挖掘课题内涵 ,激发学生情感。《飞机遇险的时候》 :A “遇险”是什么意思?飞机遇险后果将会怎样?这时 ,谁怎么做?怎么说?B 周恩来有一种什么品德?当你发现有人遇险时会怎样做?《“我不能忘掉祖国”》A 文题为什么加引号?谁“不能忘掉祖国” ,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B (由爱家过渡到爱国)设想 :你遇到像文中的事会怎么做?《雷锋日记二则》 :A 谁能说说雷锋的故事?B 我们…  相似文献   

14.
设疑提问训练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关怀》教例评析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史思之【教例】一、破题引入,整体感知。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看图学文《关怀》。谁来读读课题?(板书:关怀)2.“关怀”是什么意思?3.(范读全文)课文写...  相似文献   

15.
小语第二册《自读课本》学习设想贾恩亮小学语文教学1、课本特点五年制第二册《自读课本》紧密配合第二册语文课本中九个单元38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了九组45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内容丰富有趣,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明上口,为小学生所喜爱。每篇文章全篇汉字注音....  相似文献   

16.
一例定语后置的别说李卫东“今成,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列举的定语后置例句。课本将“具体而微”看作是修饰“雁荡”的后置定语。同时对这一例,在第三册课文...  相似文献   

17.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18.
吴晓兰 《四川教育》2008,(12):44-44
下面是两位教师执教的北师大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我的影子》的片断。 【案例一】《我的影子》师: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出现了课文中“我”和爸爸在灯下的图片),这是什么?(影子)谁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语文第八册第24课《猫》一课后面的第一个练习是这样的:“猫的性格有些古怪,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这种性格的?”小学第八册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和中等师范学校新编《阅读和写作》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全都照搬课文第一句,认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并且从课文  相似文献   

20.
问: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和《在金色的海滩上购篇课文中都有“情不自禁”这个成语,“禁”的注音都是jin,去声;而第八册《《师教学用书》和《语文第八册教案》的注音则都是jin,阴平。这是为什么,怎样读才对?高密市蔡家站镇中心小学焦杰冠县东古镇中心小学赵育答:“禁”是一个多又多音字,既读加,又读加。对“情不自禁”这个成语里的“禁”字到底读去声还是阴平,各种词典的注音历来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词典,旧版新版也不一样,这是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教案出现不同注音的客观原因。但是,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