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古西域龟兹文化、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特点的介绍,凸显古西域龟兹文化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摄互补,方才汇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象。  相似文献   

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3.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武士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上涌现了一批行为勇武、严守忠孝道德的女性。探其原因有三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学习儒家文化,从而使她们更加容易理解传统士文化的精髓;两汉时期忠孝观念的传播以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承,促使更多的女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战乱和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武士化”女性。  相似文献   

4.
家学肇端于先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昌盛。由于时代的变化,两汉与魏晋南北朝的家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家学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家学内容由专经而博通,教育对象由开放而封闭,家学主体由单一而多样。此外,两汉家学为官学的有益补充,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则成为世族文化教育的主体形式,承担着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6.
龟兹在汉唐时代于西域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汉代是塔里木盆地诸国中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汉书·西域传》称:“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自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近千年时间,龟兹势力实际统治着塔里木盆地北道诸国,即从今日阿克苏、乌什、温宿、阿瓦提、巴楚、柯坪、阿合奇、拜城、沙雅、新和、轮台、库尔勒地区,在西域历史上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弄清龟兹国王都城及汉代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在龟兹地区的位置,对于研究西域历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可是迄今为止,它们的确切地点仍众说纷纭。我认为根据史实是可以考证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两个高潮时期。介于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低潮时期。高潮引人注目,低潮则常被忽略。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交通大衰……北朝曾将西域交通完全隔断”。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曾给中西交往和贸易以不利影响,这是事实;可是在这几百年中,中西商贾、使节、僧徒的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未中断,元魏统治时的中原和西域的交往,甚至还称得上是兴旺的。本文现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西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略作考察,切望有人做深一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两个高潮时期.介于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低潮时期.高潮引人注目,低潮则常被忽略.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交通大衰……北朝曾将西域交通完全隔断".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曾给中西交往和贸易以不利影响,这是事实;可是在这几百年中,中西商贾、使节、僧徒的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未中断,元魏统治时的中原和西域的交往,甚至还称得上是兴旺的.本文现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西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略作考察,切望有人做深一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祥瑞现象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帝王都把祥瑞现象的出现当作渲染政绩和维护帝王权威的天然工具,各级官僚和大臣也争相呈报和进献祥瑞。因此,祥瑞现象就成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巩固皇权的一种重要工具,成为借以歌颂政绩、赞扬圣德和粉饰太平的重要手段。另外,在祥瑞出现的时候帝王们通常还会采取一些与祥瑞相应的措施,来上答天意、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10.
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而特殊的机构和政治现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霸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出现,导致霸府频繁出现的原因有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的削弱;幕府机构和公府机构的高度膨胀;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先秦两汉出现了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诗歌体制得到了初步规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独立意义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丈心雕龙》与《诗品》的出现,形成了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画家大多散落于类似国家图书馆的秘阁之中;其主要职责是满足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起有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政治上的表彰宣传作用、政治信息的传达作用;其艺术风格表现为写实性画风。两汉魏晋南北朝宫廷画家的地位呈现从高到低的倾向。通过对汉室以来至魏晋南北朝宫廷绘画的考察,可知隋唐时期延续了这种画家散落于各国家机构的特点,直至五代时期的画院出现,才有力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此中国宫廷绘画的历史得以改写。  相似文献   

13.
详细梳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宜春县行政沿革的变迁,考证了个别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太常职掌的不变与变展开论述,认为太常作为国家中央官制体系中的重要职官,列于九卿之首,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常系统比较稳定,具体行政上基本沿袭两汉之旧,这大概是因为太常在这个时期不是实权部门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李子芯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91-92,1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混乱动荡使儒学逐渐失去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追求人格独立的玄学和崇尚精神超越的佛学先后兴起。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使魏晋南北朝美学从为外部社会制定法则而转向内部本质规律的研究和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美学的这一转向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内向化的精神品格。在美学"内向性"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远离先秦两汉的功利教化向着多情、自然的方向发展,抒发情感与咏叹自然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趋向。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为唐朝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至两汉,"名实"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名实之辩"主要讨论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实"理论既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课题,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可回避的话题。从逻辑思想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关于"名实"的理论和观点,能很好地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逻辑思想的发展铺设理论基石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汉魏时期绣衣直指和风闻奏事关系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军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5):23-24,5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御史风闻奏事现象经过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疑点和缺漏之处。御史风闻奏事制度并非难以考证其源流,也不是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起源于汉代的三公谣言奏事,而是发源于汉代的绣衣直指制度。汉代的三公谣言奏事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另有传承,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巡使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是楚辞学的初兴期,"经学"占统治地位,出现了许多解经大师。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学的兴起,汉儒学独尊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人们直言不讳地肯定其文学的价值。从文献学的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人的《楚辞》研究,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人研究《楚辞》其文学意识明显的逐渐增强,他们经历了魏晋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觉醒,南北朝时期楚辞学研究文学意识的高涨,和最后达到楚辞学研究中文学意识的成熟三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完成了《楚辞》研究从两汉"经学"到以后文学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历史朝代的衍变,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段概述了古代诗歌的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其前的两汉,其后的唐宋文学比较向来不是那么声势浩大,引人注目的.但经过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注意乃至重视,由附庸而蔚为大观,走向学科的成熟.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五、六年间,研究者在新时期积累的方法、成果基础上继续探索,努力实现对前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