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是造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一直被人们忽视。本文从湖区环境地质着手 ,分析了堤垸失事及所存在的险工险段与地质缺陷的关系 ,得出地质灾害是造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必须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正> 安徽省地处江淮之间,淮河贯穿省境的北部。千百年来淮河水孕育了两岸的人民,淮河泛滥也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我省淮河流域的阜南、颍上、霍邱、寿县、风台至今仍由于淮河水造成的频繁的洪涝灾害而未能摆脱贫困。本文拟以受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颍上县为例,对全省淮河流域贫困县的人口与经济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淮河治理至今仍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治理的任务仍很艰巨。本文在探讨淮河60多年综合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淮河治理面临着的诸多新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了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杨锋 《天中学刊》2001,16(2):26-28
驻马店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季节集中,强度大,范围广,空间分布不均,发展趋于小水量,高水位和大灾情,降水和土形是产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而人类活动则通过水土流失,河道设障等方面间接地,缓慢地形影响洪灾的发生,驻马店未来减灾必须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走综合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清以来诸城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以来的623年间.诸城发生洪涝灾害67次.平均每9.3年发生一次。明代后期和清代中后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而明代初期和明末清初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诸城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地势低洼的潍河沿岸及潍河干支流交汇地带。根据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得出明清以来诸城的3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2级和4级涝灾发生次数大致相当.1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地形地势、水系分布与形状等是导致明清以来诸城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郑洁  董云杰 《考试周刊》2011,(57):235-236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环境严重污染和自然灾害频发。本文以淮河流域水体水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数据统计.反映淮河流域2000--2008年间水质的变化情况.旨在引起人们对水体的重视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针对洞庭湖区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治理效果的不理想,本试图从地学背景角度对引发湖区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地学背景启示的基础上,对洞庭湖防洪治洪提出了我们的想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河南淮河流域水灾频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水利失修。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相关部门采取了设立水利机构、实施水利测量、兴修水利工程、实行工赈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解决了农田灌溉排水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滨州市洪涝灾害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献资料法研究了滨州市洪涝灾害历史,以调查评价法和海因里希法评估了全市建国以来50年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了洪涝灾害成因,并提出了防洪救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详尽收集了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对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1927—1937年安徽淮河流域初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拮据,教学规模难以扩大,师资质量不高,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混乱的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灾害频发。面对灾害,封建官府和民间社会都曾采取过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措施,应当一定程度上肯定这些保障和救助措施,尤其是社会和民间组织应对灾害时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3.
1931年百年不遇的江淮流域大水灾发生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合理定位自己的救灾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赈济活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举措灵活多样,绩效表现明显,为后世的灾荒救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期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江汉平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最高、产生影响最大。受自然环境、水系特征、气候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与地域分布表现出夏季为高发期、平原中腹是集中地的特征。自然灾害对江汉平原区域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不仅对农业生产、经济生活造成破坏,而且带来环境景观的变迁,并给民风民俗打上烙印。  相似文献   

15.
黑热病是民国时期肆虐淮河流域的一大传染病,夏季最为盛行。该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自1931年江淮大水灾之后,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患病区域不断扩大。受经济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大多散布于乡村,城市较为少见。总体而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30岁以下的人居多。  相似文献   

16.
元后期淮北自然灾害多发,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尤其是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使淮北原本良好的水系遭致严重破坏,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条件,导致刘福通红巾起义的爆发。战乱使淮北人口稀少,又引发了明初的大移民。这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可以说,元明之际是淮北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7.
李艳洁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1-113,132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淮河文化的探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大批围绕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经济开发,自然灾害文化和历史地理方面。但淮河流域地域文学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洪水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低频特大洪水危害严重,是防灾减灾的重点.然而,由于实测洪水资料和历史洪水资料的有限性,目前对于低频特大洪水的了解尚难以满足重大工程设计的需要.通过古洪水研究,了解洪水发生的条件及规律,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长江流域古洪水研究的信息载体,研究方法,重现期,及研究古洪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淮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文献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该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Pb含量在空间分布特点,干流流经城市河段、各支及洪泽湖区沉积物中Cd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干流其他区域。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淮河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和Pb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淮河流域支流和洪泽湖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和Pb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程度显著高于淮河干流沉积物中的Cd和Pb。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0年以来的旱洪灾害资料和湘西自治州17站1957~1998年的历年降水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与湘西自治州的降水和旱洪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即厄尔尼诺当年一般为平水年,发生旱洪灾害的几率不大;厄尔尼诺年次一年,降水的丰平枯规律不明显,但发生洪灾的几率远远大于旱灾;厄尔尼诺年次二年一般为平水年,发生旱灾的几率远远大于洪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