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天与云与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一白、一痕、一点、一芥,冷寂空旷毕现,用笔再是简约不过。而“舟中人两三粒”,使人想起清人张潮的话:“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  相似文献   

2.
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写雪景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淡淡几笔。宛若天成,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将入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极有意境的画面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句深得白描精髓,让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3.
近日,听一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上《湖心亭看雪》。很怪异张岱在寒冬腊月的晚上八点光景还能看清“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4.
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写雪景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淡淡几笔,宛若天成,如中国画  相似文献   

5.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炉正沸.……  相似文献   

6.
妙用量词     
吟诗作文中如果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一、巧用比喻修辞,量词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描绘,使其表达更加形象生动。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词再准确不过了,极有层次感和对比感地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而“一芥”、“两三粒”,则以“小草”、“米粒”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事物的形状、大小。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黛的量词“螺…  相似文献   

7.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相似文献   

8.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3),余拿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9.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10.
李颖 《初中生》2018,(2):44-46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1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事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2.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3.
<正>《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但文中有两处叙写似乎互相抵牾,前后矛盾,让很多细心的读者不得其解。具体表现为:文章前面叙述云"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确交代是"独往",即作者独自前往;而在下面的描写中,却云"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言其舟中有两三人,而此前并未交代有他人登舟。表面观之,两者之间不是存在抵  相似文献   

14.
很多同学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后,都对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句子虽寥寥几笔,描写简约,但却包含了诸多变化,突现了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富有意境的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片言只语役百意”。  相似文献   

15.
[原 文]湖心亭看雪张 岱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⑧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 释]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②绝:断绝,这里是“噤绝”的意思。③ :ná,同“…  相似文献   

16.
咏叹西湖     
华章溢彩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相似文献   

17.
量词的魅力     
吟诗作文时如能重视对量词的锤炼,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巧用量词,强化对事物的描绘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表情。比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的"痕""点""芥""粒",用词再准确不过,极有层次感,并且通过对比描写出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特征;同时,"芥""粒"又是以"小草""米粒"作为喻体,凸现出景物形状之小。  相似文献   

18.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 ①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 ② ,余一小舟③ ,扔毳衣炉火 ④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⑤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⑥ ,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注 ]:①崇祯五年 :公元16 32年。崇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②更定 :古时一夜分五更 ,打鼓报告初更…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运用白描手法的典范之作,文章虽短,白描手法却运用得出神入化。文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写意山水,勾勒诸多变化,悠远脱俗。品文是教学的关键,所以笔者把“品味白描写法,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作为该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描绘的那种天地浑然一体的意境。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环节让学生逐步理解白描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20.
读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人们不禁拍案叫绝,叹服其量词选用的匠心独运、无与伦比! 我们常见的普通量词,或者表示所修饰事物的数量单位(一尺布、三斤肉、四斗米,五位客人、一帮打工匠),或者表示所修饰事物的形状、部份(一尾鱼,三顶帽子);或者表示与所修饰事物有关的事物、动作(一杯酒、五封信)。而张岱此句所用量词,与上述情况迥然不同;我们姑名之曰;特殊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