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读完了童庆炳先生的《维纳斯的腰带》之后,又到北师大出版社邮购了一部由该社于2001年12月出版的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如果说前者是童先生试图带领我们与“上帝”沟通的书,那么后者则是童先生试图带领我们与我国古代文论家心灵相沟通的书,是一部指导我们怎样步入我国古代文论堂奥的书,一  相似文献   

2.
童庆炳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以上、中、下三编的构成,有综论有分论地展开了对于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论从基本范畴的阐释上,还是对十位文论家的理论归纳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是研究古代文论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着事实与价值的抉择。这种事实与价值相矛盾的状况并不是研究者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话题充满了张力。这项工作极具复杂性,既要处理好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的关系,又要妥当地把握传统理论资源与西方文论话语的融合,还要兼顾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经验的阐释效力。对于成功的“转换”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就像庖丁解牛,唯有深谙此道,方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要回应“失语症”的指责,就必须喊出自己的声音,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化。正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意义上的研究从1927年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算起至少已有七十余年了,但是人们对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却一直缺乏应有的关注.这种状态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一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少数民族古代文论这片被漠视的原野.  相似文献   

6.
“德”是古代中国人独创的概念。中国“文德”论兼有“文之德”与“文人之德”两方面意义。在“诗言志”纲领下的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之德”,是把文学的本质定位在抒发正确崇高的思想情感上,把文学的功能定位在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上。由此而来的中国“文人之德”,则要求文人立身修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中国古人提出的培养“文德”的途径是“养气”,具体包括“感物”与“读书”两个方面。古代文论的这些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文学“中国梦”的圆梦之旅,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海明教授新著《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极有批判精神的学术史。“七十年”的古代文论研究历史虽然不算很长,但毕竟是好几代人的努力,可能有人少人期望张海明的“回顾”,能罗列出值得炫耀的长长的成果清单,但这本书里没有。学科的成果.在本书中作为现象受到了冷峻的辨析和评判,其目的是为摆脱学科当下的困境。这是这本书处理学科历史的出发点,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本书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于一般的学术史著作。本书着力论述了古代文论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实是来自域外文论的压力。书中…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与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曹道衡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对主人常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气”、“志”、“情”、“神思”、“风骨”、“隐秀”等等,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常常想利用现代或西方的...  相似文献   

9.
引言:清代学术和思想研究的意义在哪里?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似乎以清代最有吸引力,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一,它是古代中国思想与学术的尾巴,也是西方影响下的现代思想和学术的开端,这个转换或者叫做转型的过程,一定最有意思.更何况在中国,终点和起点并不是那么清晰,彼此纠缠重叠,古代传统里面有现代因素,现代思想里面有古代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本书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著作,阐明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意义、条件与方法,梳理了历史上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并对中西文论在文学形式、批评、阐释、接受与相关概念方面的诸种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包括前四章,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中国文论的他国化变异和当代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的变异。第一章就新时期文论四十年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所谓经典,其魅力在于常读常新。美学一科来自西方,尽管美学所讨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丰富的体现,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本无美学,要梳理出一种中国美学经典资料汇编来殊为不易。正如张法教授所言,中国古代有文论、诗论、书品、画品,等等,但是就是没有一本以“美”命名的著作(《中国美学经典·总序》)。不仅如此,中国古代也没有集中讨论什么是“美”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大观周刊》2012,(23):28-29
“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做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从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一直到明清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过程,记述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概况,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确立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颇为兴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它面对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传统,有着两千多年漫长的思索历程;  相似文献   

15.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和现代中国有着不解之缘。随着“走俄国人的路”的号召渐入人心,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著述被大量译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并非是德国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而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和体验过的文学思想。如鲁迅先生所说:“中俄两国间好像有一种不期然的关系,他们的文化和经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关系”。此言不虚,仅鲁迅先生一人就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等人的4部著作和5篇论文,  相似文献   

16.
王志 《新闻知识》2002,(6):25-26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立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立意即主题,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古人说:“意在笔先”,意思是在动笔之前应将文章的主题考虑清楚,否则写作就会迷失方向。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辛辛苦苦将素材采访到手之后,整理成文,却又常感到文章  相似文献   

17.
考试科目:语文与写作一、简答题(15%): 1.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经过那几个主要时期?其主要代表作家是谁? 2.中国现代文坛有那些著名杂文作家?各有何代表作品? 3.林纾说:“……文气之势,趋至结穴,往往弊懈。”你如何理解?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修辞上的成功处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两种"交叉与融通"现象--诗书画论融通与文史哲融通,并就研究方法的互补及"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问题提出了浅见.  相似文献   

19.
一次,重读清朝文论家叶燮的《原诗》,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总之,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前人无后人,何以竞其引申乎?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于拱把;六朝诗,则有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这是用树木生长过程来比喻中国诗歌发展历程,觉得颇为新鲜。后来,加以留心,发现在古代中国浩如烟海的文论著述中,散见着许多与此相似的话语,以植物来比喻有关的文艺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写在前面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面临怎样的情势?云德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文章还梳理了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近来,国学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焦点、热点话题。本刊就此组织“国学·文化·传媒”专题座谈会,约请专家、学者,对当前国学大讨论作出回应。本期发表张凤铸的《读图时代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蒲震元的《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方法浅议》、周华斌的《“铺天盖地”与“一席之地”——对文化遗产现实生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