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语、汉语是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产物,因而在语言中必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文化词及文化负载词。他们所体现的文化空白甚至文化冲突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分析词义时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确切的对等词,从而形成语义空缺。在处理这类词上,通常采用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英译面临着各种问题与不同程度的困难。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本、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视角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汉语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汉语是十分博大精深的,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汉语这种语言的特殊性,其文化负载词在英译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面临的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飞速进步的经济状况,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框架语义学,谈谈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英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互译为研究对象,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简要分为:音译、音译加解释性翻译和直译,并论证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语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大量来源于英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典故和外来习语。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个体特征,英语习语所负载的文化相应出现和汉语文化重叠,文化互补,文化冲突以及文化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图式都自成体系,英语学习中,既要构建英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又要构建汉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即"双文化图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的授课可采用教师课堂阐述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两种主要途径,以思维方式、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词等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构建"双文化图式",提高其英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存在大量的动物词汇,其文化内涵与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呈现4种关系。即英汉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基本相同,英汉文化内涵也大致相同;英汉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英汉文化内涵部分相同;英汉语对应词指示意义相近,英汉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英汉语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汉语中可找到文化内涵相同的其他指示词。《圣经》中的四种动物词汇蛇、羊、龙、狮子在汉英两种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存在以上4种关系,比较它们的异同,能帮助我们顺利进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必然在其语言中打下烙印,产生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产生语义空缺,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文章从语义空缺的角度,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针对各类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填补语义空缺,实现语符意义的转换和文化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英汉短语及英汉语言的整体特点,基于《醉翁亭记》及英译,对比分析英汉句法特点,集中在汉语中排比,对偶,对照句式的翻译,汉译英中添加介词,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案例分析,结合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翻译的文化特性等因素进而论证翻译过程中,去桎梏,重组句和建空间的重要性。以期为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天工开物》是我国近代一部重要的科技读物,其语言是汉语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养蚕词的结构及语义角度出发,探寻这部科技巨著合成词偏多、沿用到今天的词意义有留用和改变之分、承上启下沿用古代的养蚕词汇、使用大量文言词、保留有省略词、产生的养蚕新词、词义发生转移等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2.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13.
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密切性集中体现于文化内涵在词义中的渗透,渗透着文化内涵的词义构筑起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的世界。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在词义中的渗透情况,以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了解词义的文化内涵,使之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外来词翻译即是语言模因在不同语言间的复制传播过程,在该过程中,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在音、形、义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对应关系。本文将从这种对应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外来词的翻译方法,以期对外来词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的过程。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卖义词向虚义词转变,由功能实词向语法功能词转变。英语中许多单词和句型也是英语语法化的结果。语法化研究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于介词搭配,词义引申,时、体系统等方面。对于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切脚语特点的探讨,即对此类词的词形、词义、语音的综合分析,得出推论:所谓“切脚语”,实质上就是古语或标准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向口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缓读”的作用,而分化为用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表达一个不可拆开解释的词义,其词义又与一个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密切对应的、特殊的联绵词。它不过是联绵词的一个小类。其形成原因,应当是雅语向方言,书面语向口语,汉语区汉语向非汉语区汉语言语演变过程中的分化现象,是不规范言语与规范语言,记音词与意音词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回族使用汉语文交际时常出现一些特殊词语.其中有一部分是借自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语;有一部分是利用汉语原有构词材料构成的新词语;有一部分是改变了汉语原义而赋予它特定含义的词语;有一部分则是改变了汉语原有结构形式的逆序词语.这些特殊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回族长期形成的独特而深远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颜之推经历了从南北朝末到隋朝统一的社会转型期,他以语言学家的学术眼光关注社会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自觉地从事语言文字规范的研究和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隋唐时期的语文规范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的后代子孙遵承祖训,继承并发扬了颜氏家学传统,创建并完善了隋唐时期的字样之学,使汉字的楷书系统定于一尊,影响至于现代。颜氏家族在中国农业文明社会鼎盛期从事语文规范的历史经验,值得当代语文规范工作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存在反映这一时代的语境特点,并在大众传媒中广泛体现,既影响社会大众的口语变化,也影响文字书面语的使用。其中部分用语既能体现时代特色,又合乎我们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规范,会逐渐沉淀为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员;但也有一些用语表面上看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甚至简约性,但却背离了汉语的使用习惯和语言规范,其结果必定要影响汉语言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汉语新词中出现一种充分利用原有词语的外在形式去表达新义的"旧瓶装新酒"现象。这种语言现象有多种类型。"旧瓶装新酒"语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从语言自身以及社会方面找到其原因。这种类型的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或"隐退",或融入原有的词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