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当记者有名,当编辑无名。”其实,真正无名的要算做档案工作和资料工作的同志了。就说新华社吧,它每年编发的文字稿、照片稿、档案资料有千千万。每篇稿件、每张照片、每本画册……你见到的不都是记者或编辑的名字吗?但是,你可曾见到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劳动的档案工作者的姓和名呢!他们花的功夫也是大量的:剪贴、缩微、放大、分类、拟标题、编目录、防蛀蚀……他们的工作是摄影采编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摄影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他们称得上是新闻战线的无名英雄。而冯友英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采写随笔     
套话=假话 编辑常批评一些通讯员“写稿时套话太多”。这些通讯员虽也点头称是,心里却未必服气:“不就是罗嗦点吗?”原来他们把“套话”理解成“多余的话”“罗嗦的话”“常见的话”之类,这就把“套话”的内涵理解错了。 实际上,“套话”的实质就是“假话”。编辑之所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出版工作》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出版史上的奇迹”一文所述情况,有几处于事实不符: 一、二十二页倒数第一行:“七机部的白如冰和李冬冬同志”,这两位同志不是七机部的人。我们曾收到他们各自搜集、整理的三百余首诗词。盛家驷同志也不是七机部的。所以,“七机部的”四字应删去。二、二十三页第二行:“中国科学院保卫部的同志们不仅抄下大量诗词,  相似文献   

4.
那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当我向翁少峰同志的遗体鞠躬告别时,我在心中默念:“一位看着我长大的老首长走了……”翁少峰同志是原《河南大众》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从1951年到1956年,我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娃”和“编辑娃”,曾受到这位老首长的亲切关怀和培育.  相似文献   

5.
《出版工作》编辑同志: 我们读了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陈铁健写的题为《毛泽东同志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革命领袖》一文,其中说:“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斯诺说过,他的家庭原是贫农,后来上升为中农,进而又上升为富农,雇长短工,每年有八十四担谷的收入,并且转售谷米赚钱。”又看到《中国青年报》一九七九年一月  相似文献   

6.
据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说,肖乾同志主张编辑不改稿。说他看到他的英国朋友的编辑效率实在高,他们不改稿,文责自负:连标点也不改;必改的让作者去改。此事说来并不新鲜,不过,看后也不无启发。外国的编辑们这样“超脱”,我们还不能够“照搬”,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同一些通讯员交谈中,发现有些人埋怨编辑。对此颇有感触,想为编辑同志说几句话。我虽然对编辑工作不了解,但也曾接触过几位编辑同志。他们那种默默无闻地伏案工作,‘专为他人作嫁衣’的高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少通讯员、业余作者的成长也同编辑同志的指引、帮助分不开。可是,有的通讯员每当稿件未被采用时,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责怪编辑,满腹牢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10.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11.
“现在登篇稿子没有关系可真难啊!”很多通讯员发出如此的感叹。然而,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业余报道员只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并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编辑同志是认稿不认人的。我是刚步入报道行列不久的业余报道员,也曾怨过编辑为  相似文献   

12.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子  相似文献   

13.
二十二年前,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开辟过“编辑工作的前途”的讨论。我曾写文章呼吁:希望有关领导要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培养编辑要学用结合,为造就专业编辑人才创造条件;使用编辑也要做长远打算,尽量使编辑学有所用,用其专长。当年我还是个青年编辑,考虑问题带有个人打算,又充满着个人的幻想。而  相似文献   

14.
搞新闻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发现和写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对于这个道理,我是通过一位编辑的榜样,得到深一层认识的。去年春天,《五家渠报》的编辑梁新民同志有事到我们团场来,他在完成通联和发行工作后,顺便想采访点团场新闻。当他听到四连有个名叫马荣的农工,在1985年把一个家庭农场办得很有起色时,挺感兴趣,决定去采访。这个家庭农场以前是其他人经营的,由于管理不善,1985年亏损二千多元,这家人索性不办了。如今马荣把别人扔下的“剩骨头”当做“肥羊腿”拣起来,这种魄力本身就是新闻。找估计,这位编辑回报社后,肯定会让这条新闻见报。谁想几个月过去了,并未见有关报道。麦收刚过,梁新民同志又一次有事来我们团。  相似文献   

15.
文学信箱的编辑同志: 我在某些报刊上见到标有“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的作品。请问什么叫“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它们与小说、报告文学是不是一回事? 长记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所提“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我在一些刊物上也曾见到过。在小说前加“报告”或“纪实”二字,我想大概是作者着意强调小说中的人和事都  相似文献   

16.
刘国华 《记者摇篮》2008,(11):18-19
刚到报社时,时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的武春河同志曾向新来的大学生训话,当时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胡思乱想出新闻”。春河同志当然对这带引号的“胡思乱想”做了应有的解释,随着新闻从业时间的增长,我对春河同志这句话的理解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加深。所谓“胡思乱想”出新闻,明确地说,就是有许多新闻是需要经过头脑加工,是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关于编辑工作的规律问题,一些同志提出了很好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有三条:认识规律、写作规律和传播规律。有的同志提出六条:编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图书发展规律;编辑出版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读者需求规律;图书质量规律;编辑加工规律等。还有的同志则概括为一句话:“为精神产品获得适于实现其社会价值而促使其从创作过程向制作过程转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这些看法都是有根据的。所谓规律,按列宁的话来说,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本人认为,探讨编辑工作规律,不要局限于研究编辑过程,还要研究编辑活动同出版事业内部  相似文献   

18.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1988年第1期《新闻战线》以新的面貌同读者见面了。我们地处边疆,今天才看到。我一口气读完艾丰的《望潮随想》,并情不自禁地写这封信。读过一些谈编辑或采访的文章,但像艾丰同志把点子打在“结合”上的还不多。实际上,新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单从一方面去讲是说不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伯加特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在全球新闻界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都知道西方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因而刘少奇同志曾说:“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学习西方的写作技巧。”但是他们最初对什么是新闻的解释又是幼稚可笑的。他们认为,人是有群居和好奇的特点。喜群居则必然对传播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好奇则必然要寻求刺激,那么,诸如金钱、美女、犯罪、坏事等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新闻了。在这种错误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