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分析了安徽省海外技术人才的引进方式、引进载体、政策文件等现状,总结了美国、日本、上海、江苏的海外技术人才引进经验,对安徽省海外技术人才引进工作提出了改善海外技术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海外技术人才基地建设、完善海外技术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是地方高校人才发展的困境之一。探讨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核心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基于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证实了人才引进市场化机制相关因素对人才发展工作的影响,并从人才培育载体、人才引进制度、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激励制度以及人才服务机制等5方面提出地方高校进一步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市场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顾承卫 《科研管理》2015,(1):272-278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我国很多地方把引进海外科技人才作为谋求区域发展、促进创新驱动的重要举措,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进、集聚了一批海外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撑。在从科研资助、薪酬个税、创业扶持、住房补贴等几个方面,对各地近年来制定实施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之后,提出相关建议:注重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适度"和"平衡";注重对海外人才团队的引进;注重海外人才引进与国际科技合作有机融合;注重对海外引进人才的服务和管理;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注重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爽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13-116,123
通过对部分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团队的调研和案例剖析,总结归纳出我国企业目前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团队的主要运行模式,揭示我国企业在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创新团队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阐述我国企业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团队的基本思路,并系统地提出加强企业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团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贯彻落实中央实施“千人计划”4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概括分析了湖北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大优势,即引才区位独厚、引才主体明确、引才平台多元、引才政策系统、引才机制创新.正是这些优势的发挥,4年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使用效果来看,湖北名列全国前几名.  相似文献   

6.
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杭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更好了解杭州市现有海外人才引进及工作现状,开展问卷调查,以电子文档和微信公众号推送问卷两种形式递交.分析杭州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及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在吸引国际人才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为杭州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助推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惠娟 《学会》2014,(4):31-3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科协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海内外科技社团的优势,大力实施"海智计划",即海外人才回国服务计划,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推动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有力地助推了江苏人才国际化进程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学术人才跨国迁移决策矩阵为基础阐明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的效应,然后采用生存分析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术能力因子对青年学术人才"海归"决策具有双重特征,其中在世界Top100任职的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比较强烈,但在海外进入终身职位序列或者获得终身职位的青年学术人才回国意愿不强,且年龄越大的学者回国意愿越弱;在中国大陆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术人才并不倾向于回国发展,一般学术人才年龄越大回国意愿越强。虽然高学术能力青年学术人才留在海外是其理论最优选择,但是海外青年学术人才引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与海外市场的收益差异,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全职回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为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参与山西省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意见》和"百人计划"的要求,山西省委特制定《山西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试行)》(简称《办法》)。为推进办法更好落实,在山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组指导下,山西省成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世界多极化发展及疫情冲击的新形势下,海外人才引进新的机会窗口被打开。通过梳理海外人才引进相关研究,发现研究结果与现有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背景及中美科技竞争的现状并不契合。在详细分析中美科技竞合关系的变动及趋势的基础上做出中美科技竞争将会长期存在的判断,并对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战术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抓住后疫情时期海外人才引进新的机会窗口,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好新局。  相似文献   

11.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国家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人才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海外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人才战略,采取得力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海外人才为其国家战略服务。中国的海外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与中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滞后有较大关系。中国要想在海外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成功,必须从吸引海外人才的法律建设、制度完善、环境改善、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方面付出努力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李丽 《未来与发展》2009,30(7):58-61
中国正在步入高端人才的高需求期,本文从政策、法律、社会层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聚集高端海外科技人才策略进行了归类对比分析,从中发掘出值得我国借鉴和思考的问题,文章论述了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环境改善的推动作用,指出了海外人才评价机制的特殊性以及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组合的有机性。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面对当前人才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严峻态势,急需探索解决如何吸引高质量优秀人才来华深造、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等重要问题。文章基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国科教发展现状对比、共建国家来华留学情况及关键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提出了设立“一带一路”海外人才培养中心、选培海外青年科学家、选拔高层次留学生、开展科创管理高端培训等4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路径和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提升中国高教国际影响并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千人计划”入选者为例,利用履历信息分析法,从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学科分类、来源国家和学校、流动特点、流入地区、现职情况几个方面,分析了国际科技人才的回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海外回流的科技人才大多具有较长的学术生涯和丰富的海外经历;回流的科技人才集中在理学和工学;科技人才来源国家广泛;科技人才回国前在海外大都经历过多次工作流动;科技人才回国后主要流向北京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回国的科技人才在多个高校身兼数职。针对科技人才回流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才引进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人才引进已经成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对高层次人才的发现和评估则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高水平学者的发现、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分析与定位、学者学术水平的综合判断3个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针对海外高水平学者的筛选、分析和评价方法,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姚梦懿 《科教文汇》2020,(9):107-109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其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国贸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密结合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在结合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状况与能力特性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集群创新网络在决定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创新绩效以及建构国家创新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集群创新网络的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将我国集群创新网络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相比较,找出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政府决策以及集群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球经济持续波动为中国逐步扭转国际人才流动中的长期被动局面提供了历史契机。基于27个主要国家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了全球经济波动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经济波动导致了这一群体的专业技能发挥受到限制、心理压力加大,使其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回流意愿也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国总结近年来的"人才抄底"学术讨论与实践探索,从战略高度审视并重塑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