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选《世纪之庆》60年代邮票题材的活动于去年5月间在美国举行,共收到公众选票93万多张,比50年代邮票题材评选活动多收到选票10万多张。根据中选题材设计的邮票在今年9月17日发行。邮票的标题为《反抗的六十年代和人类登月》。  相似文献   

2.
法国在今年1月23日发行生肖系列的第2套——狗年邮票小版张(见封面图),再次引起法国公众和世界各地集邮的浓厚兴趣。曾在去年为法国鸡年邮票题写中书法的旅法华人艺术家李中耀,这次不仅是生肖纪年中书法的执笔,而且还成了邮票设计。他用酣畅淋漓的中国水墨画绘出了法国的下山猎犬。使这套法国邮票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息。他的姓氏“Li”用红色小字标记在邮票左下角。  相似文献   

3.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12,(1):37-39,2
新西兰曾在2008年发行过一套全张邮票,以26个英文字母为线索,来展示新西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图1,部分图刊封2)。马绍尔群岛更早,在1998年发行过一套以马绍尔语的字母为序的邮票(图2)。它们均受到公众的欢迎,但设计上比较简单,字母成为邮票的主角,类似招贴画的图案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泸州参加第32届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除了感受浓浓的集邮氛围之外,采访本届最佳邮票各项奖项的获奖作者,使我对邮票艺术又有新的感悟。特别是采访《美好新家园》设计者史渊,至少让我对邮票设计者的苦衷,产生惺惺相惜之情。《美好新家园》的设计过程告诉我们:1.邮票是命题作文,它不应也不能以设计者个人的喜好为标准;2.邮票设计有  相似文献   

5.
1970年,邮票设计组由3人扩大为8人。为设计题示邮票,任务落到许彦博、张克让身上。邮票厂组织座谈,设计人员多次听取新华社、《人民画报》社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意见,最后决定分两部分:“革命胜地”用现成照片;“奋勇前进”创作难度较大。无论内容  相似文献   

6.
黄祥辉 《上海集邮》2013,(11):36-37
1939年7月19日,《申报》突然刊登《邮局通令拒用污损邮票》的消息,称“近来公众多以邮票替代分币,该项邮票经辗转传授,颇多污秽,迩来各项邮件中常有粘贴该项已污秽邮票,致流弊孔多。  相似文献   

7.
我国香港邮政署别出心裁,于2001年11月18日推出自动粘贴、让孩子自己填色的首套“画出童心·儿童”邮票一套4枚及小全张l枚,其设计及首日封设计均出自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笔下。邮票  相似文献   

8.
林霄红 《中国收藏》2023,(10):76-81
上世纪90年代初,知名画家萧玉田开始涉猎邮票设计,把传统中国工笔绘画艺术融入邮票设计中,让优秀古典名著、皇家园林在方寸之上绚丽绽放。1991年,时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总设计师邵柏林邀请萧玉田参加避暑山庄邮票设计。虽然第一次参加邮票设计,凭着在避暑山庄长期工作生活的优势,他对这里的每一个殿堂、每一座廊桥,甚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家一样,景点的表现方位、角度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9.
近期有关纪特邮票发行量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众说纷云,议论的中心均环绕发行量的多寡上,似乎调控邮票市场的主要因素即是邮票的发行量。那么是否调整发行量来调控邮票市场是最佳方案呢?在谈及此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谈一下邮票的属性。 邮票,不论是普通邮票还是纪特邮票,它的主要属性应该是体现邮务劳动的“邮资凭证”,它的本性应该是“邮”。纪特邮票由于选题、图案设计和印制等特性使  相似文献   

10.
从个性化邮票谈起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邮票的国家,有悠久的邮票发行传统,但并没有因此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努力创新。这种心态在英国举办伦敦2000年邮展的展徽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展徽的设计别具匠心,为黑便士邮票上的女王发髻扎上了红黄蓝三根彩带,并让彩带飘出邮票的边框,在空中潇洒地飞舞。三根彩带和黑色基调的老邮票有机地联系在  相似文献   

11.
《上海集邮》2002,(8):6-6
万维生先生的这篇回忆章,披露了一个长期困惑我们的问题,即全套5枚的《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纪念邮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一直只有4位邮票设计家的名字,排名的次序是张克让、万维生、卢天骄、陈晓聪。那么,另外的1枚邮票究竟是谁设计的呢?或是谁设计了2枚邮票呢?现在万维生先生的章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12.
J67《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邮票发行前,邮票设计者张克让曾在1981年第8期《集邮》杂志上发表《茅盾为鲁迅纪念邮票题签》一文:“我接受了设计这套邮票图稿的任务,决定用鲁迅先生一生倡导的木刻艺术,并请鲁迅的老战友题字。”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庆》表现50年代的小开张(如图),是该系列的第6套邮票,也是首套通过美国公众投票评选来确定题材的邮票。这套邮票于今年5月26日在麻省的斯普林费尔德举行首发仪式。小开张上的15种邮票,叙述着发生在战后那个年代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8月22日,我国邮政正式开办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个性化邮票”这一名词随之频频亮相干各种媒体,“我上了邮票”这一说法更是被屡屡宣传,这实在有误导公众之嫌。  相似文献   

15.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12-13
21世纪起始年的邮票内容如何,以及会对邮市造成什么影响,是众多集邮非常关心的事情。从近20年来新邮在邮市好恶的变化看,除了发行量作为影响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外,邮票本身的设计、票幅、印刷版别和质量以及题材等诸方面因素。也往往影响到新邮的价格定位和走势。国家邮政局于新邮预订前夕,将明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85%的邮票图稿亮相公众,以引起邮人的关注。笔根据业已公布的2000年计划安排20套83枚(其中3枚小型张)邮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字邮票发行阶段,出现了中国邮票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就是印刷工人参与邮票设计和直接设计邮票。在19套、80枚邮票中, 有文2(工人和邮票设计工作者各设计4枚)、文13、文14、文19等3套半,共10枚邮票是由北京邮票厂工人设计的。工人设计邮票是怎样出现的?怎样看待这一邮票设计工作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只有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发展。邮票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爱不释手,就得不断更新印制工艺技术,让邮票越来越精美,好看也好玩。那么,今天邮票制造者又有哪些新的巧思妙法用在邮票印制上?  相似文献   

18.
佛山市于1998年3月21—22日举办“邮票设计家作品展”,展出邓锡清、邹建军、吴建坤、潘可明4位邮票设计家创作的200余幅邮票及片、封、折、戳类画稿,可以作为我国邮票发行的“外史”资料。 邓锡清设计的5幅《猫头鹰》邮票画稿明快、清新,但最终未能通过。1995年3月22日发行的是马刚画的《鸮》邮票,相比之下《鸮》就显得阴暗,虽然让人认识了猫头鹰的夜游习性,但也给人带来了沉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欧洲邮电管理会议(CEPT)成员国每年发行的欧罗巴邮票,在2000年将采用统一题材和图案,并且在当年5月9日的统一时间发行。 2000年欧罗巴邮票图案从各成员国邮政推荐的候选设计图稿中选出,由法国邮政部门邮票设计者让·保罗·库桑设计(如图),画面上是4个不同人种的儿童,在堆叠五角星,背景中  相似文献   

20.
提起孙传哲这个名字,集邮者无人不晓,尽管孙老已去世多年,但我认为有必要提及他,尤其是他对邮票设计工作的兢兢业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大家和一些邮票设计者去学习。这位大名鼎鼎的邮票设计师,自1947年以来为解放区和新中国设计了153套邮票(包括参加设计在内),占同期邮票的四分之一。孙传哲先生设计的邮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称他是高产邮票设计师并不为过。1980年在对建国三十周年发行的最佳邮票评选中,被评选出的30套最佳邮票中,孙传哲先生设计的就达十余套,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为邮票的设计整整辛劳了40年,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人们喜欢孙先生设计的邮票,不在于他的名气,而全在其质量,他设计出的邮票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