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2.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就是新闻,大家奋起而抢,重要的新闻谁先抢到并发出去往往就是头条。因为头条先声夺人,先睹为快,所以新闻界最为注重的是“抢”或者“抓”头条。头条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一件事情发生发展到了可以引发社会关注的地步,那可能就是人们要“抢”的新闻了.既然要格才能得到,想必是有分量、有重大价值的事,否则有谁会去白费精力。小时候在农村,一听说“抢”,就知道或旱或涝,需要抢种或是抢收,否则温饱就会大受影响,那“抢”的意义出于实际和必须。我对于新闻这“抢”总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常畅想那“抢”是在一种什么情景下开…  相似文献   

4.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  相似文献   

5.
摄像记者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有人说他是新闻队伍中的“尖刀班”和“敢死队”,这说明摄像记者必须时刻冲在新闻前沿和亲临现场的事实,也是摄像记者区别于文字记者的个性所在。角色意识和思维方法主要是对新闻摄像记者讲。摄像记者以摄录图像传播新闻信息为己任,是按照新闻摄像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这种角色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7.
创新与抢新     
新闻之新,时间是关键,没有这个意识,新闻也会被放旧,落个望“文”兴叹的份儿。因此,只要发现有新意的事就必须先“抢”到手,尽早推出。才能在抢新的竞争中取胜。3月28日,看到大众日报一版加框发出“山东农业大学不再评职称了”,我顿时懵了,自己苦苦“养”了半年的一条“活鱼”、一则好新闻,眼睁睁地看着被挖走了。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9.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一、独:独一无二1、依托行业资源与信息优势获得独家新闻。和其他大众媒体相比,专业报记者由于最接近专业信  相似文献   

10.
如何写好晚报新闻,是许多人都在关注与探索的一个课题。在笔者看来,重要的在于记者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和读者意识。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意识实际上是记者新闻心态与读者新闻心理需求的反映和外化。 报业竞争如今可谓愈演愈烈。体现在新闻采写上,那就是各家报纸记者在每一个新闻事件上的斗智斗法。竞争意识的确立和强化,首先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新闻心态,其基本内容包括合理的认知结构、正确的情感倾向、灵活的思维方式。从日常工作看,记者的职业特征使他不得不面对新闻采写的责任和压力,其心理活动时常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但另一方面,记者缘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兴趣,又常常促使其心理活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一次又一次新闻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记者努力抢新闻,才能有独家新闻,才能有时效。但是,并非所有的新闻都要抢。有的新闻则需要“养”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去采写。作个简单的比方,假如在精养塘里捉到一条小鱼,假如暂  相似文献   

12.
观看篮球比赛时,每每见弹跳力好或个头高且机灵者,一个“鲤鱼跃龙门”抢到篮板球,接着一个”盖帽”进球,着实令人拊掌叫绝。但也有些枉为巨人或自恃善跃而瞎蹦乱跳者,老抢不到篮板球甚或偶尔抢到又得而复失,反被对方抢了去“盖帽”,真叫人扼腕叹息。由是,我往往联想到新闻界的“抢新闻”。独具慧眼且又捷足先登者,第一个将新闻发布出来,令同行们惊羡不已,恰如善抢篮板球且善“盖帽”者。但竞争意识淡薄,错失抢新闻良机或不敢抢,不屑抢甚至虽抢到手、发表时反让后来者居上的也不乏其人,恰如  相似文献   

13.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长,开展竞争。只有竞争,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无论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还是对记者的成长,竞争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记者间相约“同步”发表新闻,是不是不能竞争了?新闻界的竞争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抢时间这一点上? 袁文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抢’新闻是记者的一种真本事”,“若订了什  相似文献   

14.
小吴同志:你要我谈谈新闻的“新”字,什么叫新?如何求新?如何求到新?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个很重要的题目。新闻,首先是个时间上的概念,就是要写最近发生的事情。当记者的,没有时间观念,一篇稿子磨半年,磨出来已是“沉舟侧畔千帆过”了,哪里还有新闻价值。当然,在这方面目前尚有许多不能尽如人意处。报纸上的旧闻甚多,“三中全会以来”、“去年以来”、“今年以来”、“上半年以来”,……老面孔天天可以看到。“大锅饭养懒汉”,新闻界也不例外,无责任,无定额,无检查,无奖惩,干是五八,不干是四十,这是造成新闻不新、记者不抢的重要原因。其次,我们有的记者确实素质不高,缺乏“抢”的意识,更缺乏“抢”的本领。国外的同行,大概没有“社会主义”可“吃”,不象我们这样悠闲自在。  相似文献   

15.
写出受众叫好,有社会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历来是记者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闻竞争强调“快”,所以常用“抢新闻”来形容。独家新闻做为“抢”和“快”的产物,受到格外重视和厚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独家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只此一家首先报道的新闻事实。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却使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陷入了越来越“难产”的境地。 现代通讯技术的强大功能,特别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各种各样包括突发事件在内的新闻信息,在发生后极短时间内,就能同时传达到各个媒体,成为大家共有的“公共信息”,不仅不能再为任何一家所独有,就是想抢…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新闻随着教育本身的升温而日益趋热。广大老百姓对教育新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闻媒体之间围绕教育新闻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教育新闻发表的速度和挖掘的深度则成为竞争的两大着力点。 新闻速度,具体表现为哪个媒体先打第一“炮”,也就是谁先“抢”到新闻。在遵守职业道德、不产生负面效应的大前提下,“抢”应是记者的天职。今年2月8日《南京晨报》在头版头条刊出的《高考保送生办法将作重大调整》一稿,当属新闻快速度的一个实例。笔者捕捉到该信息后,及时通过电话辗转向出台  相似文献   

17.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冒充”采访不宜提倡周胜林新闻记者采访,历来有“冒充”一法。从早年的名记者到当今的小记者,从新闻工作经验介绍到大学课堂的新闻知识讲授,都曾有把“冒充”这一采访方法作为采访成功的例子加以肯定。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新闻”...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采写新闻。通讯员与记者不同,有许多不便,但通讯员要“敢”字当头,树立“敢抢”意识,我想,记者亦有“近水楼台不得月”之时。在一次乌鲁木齐地区举行的全疆大、中专院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事业被急剧卷入竞争的漩涡,记者的职业观念在逐渐向过去鲜能涉足的荒芜领域转变、深度报道在帮个新闻报道量中所占与比重的显著增加,他记者必须放弃或至少不能再单纯依赖于多年来所习惯了的“常规”战术而转向用更能适应时代要求、更能符合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方法去从事新闻报道:树立强烈的“求异”意识,便是这种客观形势对记者提出的一个观念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记者要写出优秀新闻作品.很大程度取决于题材。有些好题材需要记者慧眼识宝.抓住机遇去“挖”、去“抢”。我在采访实践中.就碰到这样两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