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以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为主,先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煤油、酒精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推想出“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由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一插图,示范了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学时,我根据教学情况逐步改进这一实验,出现了3次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烧杯、烧瓶、毛巾、汽球、玻璃管、透明吸管等,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设计实验,采用多种方法探索气体是否也像液体、固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7.
《物体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主要是运用研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探究的,教材通过一幅插图,示范了钢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实验操作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做钢球穿环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不适宜分组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完成这一任务。但是规律是从众多的可重复出现的个别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果只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中观察钢球热胀冷缩的现象,去归纳、抽象出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对学生也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  相似文献   

9.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物理"温度计"这一节中,提到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什么是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的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将信将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3个实验,分别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加以演示.  相似文献   

11.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初步知道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到经过实验验证的科学结论。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仪器设备: 每实验小组(4人一组):1、有橡皮塞的小玻璃瓶三只,瓶盖上插入玻璃管,内分别装入染色的水(红色)、酒精(蓝色)和煤油。 2、带橡皮塞及玻璃弯管的小烧瓶—只,玻璃管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以上第一教时用)。 3、木板、大头针(或铁钉)、垫片、铁丝、铜丝、铅丝、酒精灯、镊子、火柴等。(第二教时用) 教师:水槽、热水、小“喷泉”装置、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瘪乒乓球。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分析《固体混合以后》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认识固体》的第二课时,我把此课取名为《固体混合以后》。《认识固体》一课教学的活动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变化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师安排了把生活中的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及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等活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引导学生用多个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并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 .认识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2 .学会设计和操作气体有热胀冷缩的实验。3.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主动探究的习惯。课前准备 :1 .教师演示材料 :热喷泉实验装置、瘪乒乓球、烧杯、热水、投影仪、投影片 ,实物投影仪。2 .分组材料 :水槽、热水、平底烧瓶、小气球、纸质饮料盒、透明胶纸、剪刀、滴管、带有玻璃弯管的胶管、小锥形瓶 (内装少许红水 )。培养皿 (内装少许肥皂水 )、集气瓶、小毛巾、酸奶瓶、玻璃注射器等。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  相似文献   

15.
上《物体的热胀冷缩》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提供的烧瓶、热水、冷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带的气球都比较大,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后很难把这么大的气球“胀”得明显鼓起来,学生把求救的  相似文献   

16.
学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冬天,温度若是达到0℃以下,水就会结冰。大多数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的。水在4℃以上的时候,也是热胀冷缩,但是当它在4℃以下的时候就变成了热缩冷胀了。严寒的冬天,跟冷空气直接接触的水,总是水面散热较快。当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由于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17.
“自然”第一册第十课“热胀冷缩”,是继“怎样认识物体”——水和空气之后的又一类实验课,本课前一部分由教师扮演小林进行演示实验,后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是继怎样认识物体(一)水,(二)空气,(三)土壤,(四)金属后的第五课。前几课学生分别学习了一些运用观察、对比、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方法,给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要认识的物体——岩石比认识前几种物体难度要大。虽然“石头”是学生常见的,但有关石头的知识学生却几乎是空白。同时观察方法需要综合运用,观察点需要灵活掌握。而学生在观察中还往往反映出不仔细的、笼统的、不精确的弱点。据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去鉴别物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9.
《热胀冷缩(一)》是鄂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第九课,它是属于实验型的教材,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对实验装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我按照下列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0.
“冷与热”单元中的《热胀冷缩》一课,探究液体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时,用的是自然常识一脉相传经典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和红颜色的水,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然而,若要给每组学生配备一套,准备麻烦,且这些都是易损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