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独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言治》时期、留日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走向成熟。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构建民主主义的民族国家、改造民族性、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坚定民族信心,强化民族认同、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和联治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民族主义,也是有强烈世界主义色彩的超越型民族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进历程的重要一环,对后世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李大钊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广泛研究和吸收包括英国学术思想在内的西方学术思想,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李大钊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不仅仍然重视介绍英国的学术思想,而且对英国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对创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是五四时期介绍和研究英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思想体系是在"主义-政党-道路"的逻辑架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大钊在"人生"探索中恪守"主义"的信仰,坚持"主义"的自信,在探寻"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故而"主义"乃是李大钊思想体系的逻辑支点,而"主义"的探索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线索。李大钊一直将"政党"作为考量的对象,从学理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阐明"政党"与政治变革的逻辑关联,汲取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领导政治革命的成功经验,并在五四时代的推进下基于"团体训练"理念创建中国共产党,继而又在"政党联合"思想基础上从事创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工作,故而政党思想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大钊承继新文化运动由个人解放而进至社会改造的方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将社会改造问题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主要议题,并在"走向社会"的时代浪潮中主动地选择了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概而言之,"人生""政治""社会"是李大钊思想体系中的关键词,并衍化出"主义"→"政党"→"道路"的内在逻辑,从而支撑起李大钊思想体系的大厦。  相似文献   

4.
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欧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大钊由关心中国利益而关注"欧战",通过对"欧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深入考察,他坚定了民主主义信念,预言了20世纪民主革命潮流,并对俄国革命产生兴趣,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李大钊从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从李大钊对"欧战"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其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与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通过报刊积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介绍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的官僚政治。在编辑风格上始终坚持鲜明宗旨和正确导向,使其刊物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和民主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通过报刊积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介绍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政府的官僚政治。在编辑风格上始终坚持鲜明宗旨和正确导向,使其刊物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和民主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杜威构建的思想体系中,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思想是其核心部分。《民主主义与教育》则是杜威阐述其思想的一个重要反映。本文撷取《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几大要点对杜威的教育与生活的思想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系统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除受到欧美文化的洗礼外,还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李大钊通过吸收日本的思想文化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下研究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赋予"民彝"以新的内涵。李大钊在结合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和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民彝史观,抓住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对民众起到政治启蒙作用。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是他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总结,为他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大钊对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史学界至今系统论述并不多见,本文试图逐一述评他的重视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教育农民等观点。一、农民是中国革命力量的重要成份李大钊对农民力量的认识可分为两个时期。五四运动前,他认为农民是实现民主主义的力量。受民主主义观的支配,加上对农村艰辛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李大钊与农民同命运、共呼吸。他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地指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不是民主专政的国家,而是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专政的国家,农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失其田……父母兄弟妻子离散,‘农村’尸骸暴露,饿殍模野’。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仍是初步接触而非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处于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同支配下,民主主义有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五四革命运动,开辟了我国革命史的新篇章,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掀起了我国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这个革命转变的时期里,李大钊同志的思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过稃,终于成为我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中国革命发生急剧的根本性质的变化的时期。“五四”运动划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掀起了中国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这个大转变的时期里,李大钊同志的思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并且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五  相似文献   

14.
邓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20-23,82
1919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表明其既是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先驱。他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最早的思考者也是李大钊。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北京和北方地区建党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培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批建党、建军、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才。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的青春观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较大,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表明李大钊怎样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即从他的青春观及其内含的哲学思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五四启蒙运动的反思,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引起了重视,但迄今见到的有关研究文章,多是以李大钊作于1922年前后的《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平民主义》等数篇文字作为主要依据。由于缺乏对产生这一思想的时代及社会思潮背景的了解,使研究者的眼界受到某种限制。以至于对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或说新民主主义思想)何时产  相似文献   

17.
刘贵福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4-28,67
建党初期,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在一些早期的党史文献中,关于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有"动摇"和"踌躇"的批评。但将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置于李大钊的思想体系中看,就会发现"动摇"和"踌躇"的批评并不准确。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是在其调和思想下开展的,其所写的《自由与秩序》一文,讨论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关系正是其调和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笔者就李大钊思想的伟大转变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浅论,以就教于同仁。一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早亡,靠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他17岁时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这期间,他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了解了国家民族的灾难与人民大众的痛苦,救国救民思想不断发展。1912年和1913年他先后撰写了《隐忧篇》和《大哀篇》等论文,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践踏共和的反动统治者,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作为我党历史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非常重视对农民、工人、妇女和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他的成人教育思想的产生受到了战后"劳工神圣"思潮、平民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体现了李大钊积极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高贵品质和对民主主义的崇尚情怀。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深刻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转变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真理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