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伪的侯赢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写到一个隐士侯赢。这个侯赢在文章中是以一个聪明过人的义士形象出现的,但我仔细品读,却总觉得侯赢这个人非常虚伪。你看,侯赢在信陵君“亲枉车骑”迎他赴宴时,先是“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然后又是让公子执辔至市屠中“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他这一系列活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信陵君府上“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举酒”,而公子却因为他的缘故慢待满堂宾客。而侯赢却口口声声邀功说“欲就公子之名”。他究竟是成就了公子之名,还是败坏了公子之名?难道…  相似文献   

2.
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段话: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故过之”,课本释为“特意地逾越常礼,即指向侯生遍赞宾客”。这个注释是违背文意的。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如何理解侯赢在信陵君为迎他而摆的酒席宴上的一段肺腑之言,尤其是“今公子故过之”一句,是能否准确把握信陵君及侯赢二人思想性格的一个关键。多年来,教材将此句中的“故”释为“特意”,将该句翻译为“现在公子特意地(同我,即信陵君)去访问朋友”。笔者认为这种训释和翻译曲解了侯赢话中的本意,是欠准确的,“特意”之说难以令人信服。文章阐述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4.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5.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6.
高中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中,“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一句的注释为“今天我侯赢难为公子也够了。为,使动用法。一本作羞。”一些参考书也都是这个讲法。但是我反复阅  相似文献   

7.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也是司马迁精心描写、倾心歌颂的人物,不可忽视。尤其当信陵君危难之时,侯赢分析了局势,献窃符矫夺晋鄙兵之良策,荐朱亥助他成功,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即出人意料之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此处真是惊心动魄,令人咋舌!侯赢为什么一定要用死来送信陵富呢?这种死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按照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的看法,即侯赢的死,“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似乎也解释的通。战国时期的确不乏先例:晋国豫让漆身吞炭为智伯死;荆轲图穷匕首见刺秦  相似文献   

8.
鲁教版《史记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课《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教学参考书》及各种版本的译文都将"公子故过之"的"故"解释为"特意",将"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一句翻译成"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特意陪我拜访他"。  相似文献   

9.
侯赢是《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守门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到侯生前,举杯为他祝寿。侯赢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赵国危急求救时,为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窃符"完成,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侯生突然主动提出"自刭"之说,使读者费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赢为何自刭”这一问题,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侯赢自刭是害怕魏王追究他的责任。因为他所献的盗兵符、椎晋鄙的奇谋,都犯有欺君之罪,公子一走,魏王追究责任,侯赢难逃其咎,因而自杀是他明智的选择。这样的观点,貌似理由充分,但仍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上。依笔者愚见,“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价值取向,才是侯赢自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朱祖日 《文教资料》2006,(18):96-9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语文》文言注释基本上准确透彻,但个别注释依然需要斟酌探讨。今胪举《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若干注释的考辨,以就正于方家。一、侯生摄敝衣冠。课文注释:摄:整理。按,此注值得商榷。信陵君邀请侯赢赴宴,侯赢“欲以观公子”,故意傲慢自高以试探信陵君的气度胸襟。将“摄敝衣冠”训作整理一下穿戴,犹如琵琶女的“整顿衣裳起敛容”,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恰好与课文的意蕴相反。二、微察公子。课文注释:微察:暗暗地观察。按:这个注释大概属于郢书燕说的现象。微察解释成暗暗地观察,大致上正确,但注释的人和读者不一…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才力■绝,笔端传神。每述一事必使之叙次井然,每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又往往在叙事中刻画出人物之个性,在写人中交代出事情的始末。《史记》中这些写作特色,也体现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本文拟就其人物描写作些粗浅分析: (一)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有作为的历史人物。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请看司马迁是怎样用得意笔传写得意人的。“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凰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  相似文献   

13.
读《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5期排义三同志及同年第9期张桂芬同志文章,本人也想就侯赢之死谈谈自己的看法。携义三同志认为,焕生之死“是为了保全自己名节”。因候生参与了窃符救赵的谋划。信陵君“尚且因窃符杀将而不敢回国,何况区区一抱关者呢?纵使侯赢不自刎,到头来,迟早也会被发怒的魏王处罚,轻则受牢狱之苦,重则斩首示众。人生难免一死,与其绳捆索绑,延颈遭戮,屈辱而死,惹人耻笑,何不‘向风刎颈’,壮烈献生,名节两全?”明代的陈典也曾说:“侯生自到固侠烈之概,亦料魏玉知公子谋皆夷门学画,势必收而洗之,故宁自杀以…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12期载张雅珩先生《候赢“北向自刭”为哪般》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论及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之死,笔者读后存有异议,愿与张雅珩先生商榷。原因一,张文认为侯赢自刭“为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权来却秦救越的信念。”笔者认为此说不能令人信服。此说前提是侯赢忧虑怀疑信陵君的救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侯赢与公子诀别时说:“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目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待公子至晋鄙军之日,侯生果以自杀之举兑现了他的诺言。很多学生对此不解:“送行的方式有多种,侯生却为何选择自杀的方式?这岂不是太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了吗?”其实,侯生的自杀之举,是他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里略作概述,以解疑窦。  相似文献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的这篇课文,主要通过信陵君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两件事情来表现他“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体现了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要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释题理干从课文题目看,“信陵君”是主语,正体现了为信陵君立传的主旨。但从课文内容实际看,“窃符”既不是信陵君的主意,也不是他具体执行。并且,单靠信陵君和他带的几个门客也救不了赵,那只是“以肉投馁虎”。可是,为什么要把窃符救赵的功劳算到他的帐上呢?这不单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句,课文将“资之”注释为“为这件事出钱(悬赏)”。我以为不妥。显然,这里将“资”字看成名词“钱财”,活用为动词,故解作“出钱(悬赏)”。按此理解,令人费解,且不合文意:①既然“如姬最幸”,而魏王亦愿如姬报杀父之仇,那么难道非要如姬“出钱(悬赏)”,而魏王袖手观望吗?②前文“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与后文“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相矛盾。③如姬既已“出钱(悬赏)”,又为何“为公子泣”?④信陵君之所以“使客斩其仇  相似文献   

19.
彭习银 《学语文》2002,(2):46-46
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或国家)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比较错综复杂。一般来说: 一、乘车方面 以左为尊。如车上坐两人,尊贵者坐左边,主人居右边。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空着左边的位子(给侯生)。侯生是一位隐士,“家贫,为大梁夷门  相似文献   

20.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