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2009,(1):1-1
关牧林教授是中国记忆领域一位享有众誉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曾几度专题报道,他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忆纪录保持者,教育杂志社记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重点报道,并人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006年5月2日,在央视三套《想挑战157》栏目联合七省卫视举办的《挑战群英会》节目中,获得成功奖牌,其精彩表演,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9,(4):1-1
关牧林教授是中国记忆领域一位享有众誉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曾几度专题报道,他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忆纪录保持者,教育杂志社记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重点报道,并人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006年5月2日,在央视三套《想挑战吗?》栏目联合七省卫视举办的《挑战群英会》节目中,获得成功奖牌,其精彩表演,  相似文献   

3.
《教育》2009,(4)
关牧林教授是中国记忆领域一位享有众誉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曾几度专题报道,他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忆纪录保持者,教育杂志社记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重点报道,并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006年5月2日,在央视三套《想挑战吗?》栏目联合七省卫视举办的《挑战群英会》节目中,获得成功奖牌,其精彩表演,引起社会强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9,(10)
关牧林教授是中国记忆领域一位享有众誉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曾几度专题报道,他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忆纪录保持者,教育杂志社记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重点报道,并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006年5月2日,在央视三套《想挑战吗?》栏目联合七省卫视举办的《挑战群英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9,(7)
网络查询:www.edunews.net.cn/kxjy垂询电话:13910417388关牧林教授是中国记忆领域一位享有众誉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曾几度专题报道,他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忆纪录保持者,教育杂志社记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重点报道,并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2006年5月2日,在央视三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9,(1)
关牧林教授是中国记忆领域一位享有众誉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曾几度专题报道,他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忆纪录保持者,教育杂志社记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重点报道,并入选《科学  相似文献   

7.
韩少华 《中文自修》2009,(10):48-50
有人说,记忆是一个储蓄罐,积聚着人生的财富;也有人说,记忆是一个大包裹,拖累着行进的脚步。“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赫克斯科如是说。记忆,好深沉的词语!记忆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记忆》的文本深处,倾听智者的解读,参悟其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8.
青年诗人、著名记忆专家胡思老师创立的“奇特心象联想”记忆法(以下简称“奇记”法)在全国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于1992年12月的“综艺大观”节目中,播出了胡思亲自培训的学员表演背诵《成语词典》,默写圆周率小数点后六百多位的精彩场面。《中国教育报》于1993年10月6日以《浏阳有个“记忆王”——青年教师胡思印象》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几种《化工原理》教学中的记忆方法:理解记忆,结构记忆,对比记忆,形象记忆,遵循记忆,规律记忆。  相似文献   

10.
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扬·阿斯曼指出,借助文化记忆,一个集体的成员建立并培养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主动记忆与主动遗忘推动“交流记忆”和“文化记忆”之间的动态流动。通过交流记忆中积极的记忆与遗忘,《美国牧歌》中的犹太家庭希望将美国身份镌刻在集体的文化记忆,以此重塑后代的身份认同。第四代梅丽强有力的反抗,则揭示了该犹太家庭中交流记忆与文化记忆转换的失败以及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借由对该犹太家庭代际记忆危机的刻画,菲利普·罗斯表达了他对于美国少数族裔“同化”潮流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理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基本知识的了解及记忆是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的基础。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记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本质特性。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有人认为,记忆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那是因为没有掌握记忆的诀窍。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于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及智力,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将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及应用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人类命运终极关怀意识的当代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在此次访谈中,结合他的"地母"系列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详细阐述了小说文本中的故乡记忆、孤独和焦虑意识,以及浪漫情怀等几个方面的话题,并对有关"土地"哲学、生命关怀和当下作家记忆状况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体现了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当代作家的清醒的历史观念、浓厚的忧患意识,以及独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记忆规律,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记忆品质的训练,探讨提高《药剂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记忆对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国心理学家杨治良在《记忆心理学》中写道:"有了记忆,人才能有间接知识,没有记忆,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记忆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记忆研究中的突破对教学与学习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记忆研究中,遗忘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们进行记忆最大的敌人。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说要记住某个东西时,往往真正的含义是要避免遗忘它。遗忘在记忆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而记忆的研究就是从遗忘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记忆规律 ,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记忆品质的训练 ,探讨提高《药剂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辛德勒方舟》充满对大屠杀历史和犹太人命运的关切,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记忆隐喻,成功建构了全球视野下公众对大屠杀事件的共情心理与关怀伦理。《辛德勒方舟》在对大屠杀记忆的艺术呈现中,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记忆、历史与话语交互渗透的大屠杀记忆现状,传递出基尼利对于历史苦难的铭记与反思,承担起作为大屠杀见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我们看过一部精彩的电影后,里面一些镜头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久久无法忘却。小时候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有些也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保存至今。这都是因为我们有记忆能力,但是这两种记忆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不同的——从有无意识参与的角度来说,前者属于无意记忆,后者属于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事先没有确定目的的无意形成的记忆。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大别山抒怀》是安徽籍词作家王和泉和作曲家雷远生深入大别山地区田野调查而创作出来的声乐套曲,是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的典型性作品。该套曲的创作和采风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之旅,其主要的记忆重构路径是通过歌词的语义性和音乐曲调的非语义性达成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多维重构。在该套曲的传播过程中,军旅歌唱家的群体表达是为大别山红色记忆接力的重要助力。重新审视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借由大别山红色文化记忆融入新中国新时代集体记忆的“音乐密码”。  相似文献   

20.
1980年10月,中央电视台鉴于首部外国引进电视剧《大西洋底的来客》的巨大成功,决定再播出一部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造神运动和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熏染后,《加里森敢死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非政治因素的偶像,成为了那个时代一个无法回避的标识。令这部电视剧被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刀具泛滥于中小学生中。受该剧的影响,一时间满校园里飞刀又见飞刀,还经常出现伤人事件。此时,山东又发生了8个保险箱被盗的案件,而各地陆续出现的一些治安和刑事案件也被归于受到《加里森敢死队》的蛊惑。中央电视台在播出第16集《利用摩擦》后,停止播映,代之以朝鲜电视剧《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