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3,(4):2-3
特约评论员首次亮相央视《新闻联播》1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中,特约评论员杨禹正式亮相,这也是该节目开播35年来第一次引入特约评论员。杨禹出现在与主播郎永淳的连线中,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第一财经电视登陆新加坡1月15日,由新加坡真实东方传媒有限公司、新加坡星和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一财经电视新加坡启播庆典活动"在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举行。第一财经电视于2013年2月1日起与新加坡观众正式见面。第一财经是频道内容提供商,新加坡星和有线是频道内容播出平台,新加坡真实东方是第一财经的频道营运方。  相似文献   

2.
2013年1月23日,央视评论员首次以直播连线的形式出现在了《新闻联播》中.评论员队伍成立的三年来,在这支队伍的创立、成长过程中,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评论员?国家电视台的评论做些什么?什么样的方法让电视评论吸引观众?是一直围绕着这支队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怎样培养和造就电视新闻专职评论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心云 《声屏世界》2005,(11):49-50
2003年开播的《央视论坛》第一次引入了“本台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本台评论员”由央视的记者、主持人白岩松担任,“特约评论员”刚由其他媒体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他们的个人特点逐渐成为节目特点的一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做日常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电视上除了存在于《新闻联播》中的类似于报纸上评论员文章的本台评论外.还风起云涌地发展起了一系列适应电视媒体特点的新的新闻评论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5.
于涛 《声屏世界》2014,(10):50-51
<正>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早已有"本台评论""编后话"等评论模式,这些评论一般由节目编辑负责撰写,由新闻主播进行播报。随着引入评论员元素,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本台立场",彰显观点导向。2011年1月1日,大连广播电视台全新改版的《大连新闻》推出了评论员连线环节"编辑快评",并实现日常化播出。截至2013年1月1日,"编辑快评"已播发新闻评论400余  相似文献   

6.
张宁 《视听界》2014,(2):105-105
评论体现媒体的品质、深度、风格,赋予新闻资讯浓郁的人文色彩。近年来,电视评论节目日渐式微。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来看,长期以来受到较多管控约束,嘉宾也自觉形成了“评论尺度”,在评论时不温不火,很难凸显个性,独到的观点更是难求。嘉宾评论沦为“卖口水”,谁还买账?以江苏城市频道评论节目《新闻夜宴》为例,2008年元月1日开播,节目评论员汇聚了各媒体名嘴、各界精英及高校知名教授。开播伊始,节目收视率飙升至之前同时段的两倍。然而,运行两三年后,节目遭遇选题瓶颈、评论口水化、同质化栏目越来越多的尴尬。虽然节目经历了种种创新改版,收视率终究江河日下。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和新闻资讯节目放在一起考核收视率,使得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逃不过被淘汰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现场论说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始创,到2008年3月直播型电视评论《新闻1+1》的正式亮相,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目类型。  相似文献   

8.
起着中国电视新闻旗帜和标杆作用的《新闻联播》,2009年7月30日首次出现了"本台短评"。我们还发现,在央视的各个新闻节目时段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由著名专家担任的特约新闻评论员,其中不乏如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这类国内重量级人物。尤其最为抢眼的是,刚刚更名为财经频道的央视二套,甚至出现了洋面孔——路透社特约评论员金伯丽。目前,央视已签约到的国际政商要人、  相似文献   

9.
贾毅 《编辑之友》2016,(2):35-43
1980年至2015年,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富,量、质并进的35年.文章以时间为纵坐标,以发展规律为横坐标,对这35年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出总结性回顾,重点讨论有重大创新和发展的八个方面,即:节目题材与舆论监督、报道与评论深度、评论时效、评论员制、多元互动、节目形态、大数据变革、节目主持人.这八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全貌.  相似文献   

10.
高静宁 《青年记者》2012,(18):93-94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播出,开创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先河.之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发展,节目同质化现象也随之出现.2012年新年伊始,在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大胆创新,共同打造了一档由大学生亲手操盘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该节目以“年轻、新锐”为主打,创造了新闻课堂的节目新样式,在评论员、新闻话题、评论语态、节目形态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对电视评论节目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在节目初期就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李劭强 《新闻实践》2014,(12):89-91
与文字形式的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强调节目的效果和舆论场的营造,电视新闻评论员往往要习惯观点碰撞与语出惊人。但是,在追求个性表达与节目效果的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必须明确电视的媒介属性,把握公共表达的基本特征,遵循表达的规范,具备判断的意识,以对新闻作出比较准确、规范、合适的评论,并对舆论作出正确的引导。可以说,表达的规范和评论意识,是决定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品牌、影响力。而之前,相关论文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分析较多,多为对成功电视评论节目的个案分析;事实上,电视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的表达基础,更值得研究和探讨,这是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刘海宁 《新闻爱好者》2011,(10):109-110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今天的观众早已不再陌生。每天,通过各地各类电视新闻频道,人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评论节目,听到风格各异的主持人或评论员就社会、经济、体育、娱乐,包括一些时政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电视新闻界已经步入评论时代。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3,(4):24
新年以来,曾被称为"铁板一块"的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改版,发生了诸多变化:头条新闻增加民生内容,推出关于雾霾、曹家巷拆迁等的连续报道,连线特约评论员……您怎么看这些变化?您将如何关注《新闻联播》?您对《新闻联播》还有怎样的期待?本刊在问卷星网站发布调查问卷,截至1月27日,共回收有效问卷62份,以下为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的7月27日,也许这个日子会像当年"东方时空"的开播一样在多年后被载入中国新闻史册.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的"朝闻天下"节目除了推出被网友称为美女主播的胡蝶,还有两位央视特约评论员在节目中隆重亮相.评论员杨禹与主持人胡蝶的连线直播也创造了当天"朝闻天下"的收视最高点.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节目采取哪种编排方式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天天五味评》、《时事开讲》、《一虎一席谈》、《新闻1+1》这四档栏目分别采用了个人说新闻式评论、演播间访谈式评论、辩论式评论和综合表现式评论四种编排方式,不同的编排方式各有利弊,为我国时事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编排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09年7月27日,改版后的央视<朝闻天下>闪亮登场,在当天的节目中,<中国经济导报社>新闻中心主任杨禹以央视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与节目主持人就当天新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根据CSM的监测数据,新版<朝闻天下>7月27日至8月6日的平均收视率较今年同时段平均值提升28%.[1]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它的每一项改革都对我国传媒业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电视评论员杨禹的出现势必将引发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新一轮革新热潮.  相似文献   

17.
孙慧 《新闻实践》2014,(6):99-100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4年《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向成熟。目前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多样,有电视述评结合型,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深一度》;谈话类评论型,如《郎眼财经》、《锵锵三人行》、《今日谈》;主持人评论型,如《新闻周刊》、《有报天天读》、《新闻深呼吸》等多种形式。这些评论节目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视评论节目的普及,一些报纸的评论员粉墨登场,在电视评论节目中夸夸其谈.报纸评论员固有的缺点,经过电视评论节目放大之后,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部分电视评论节目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电视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快感,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曾逸芸 《声屏世界》2010,(10):37-38
央视新闻频道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自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赚足了业内的口碑。《新闻1+1》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赢得如此好成绩?它能否逃出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局而获得长久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央视《新闻1+1》节目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加减法”策略.即从对节目的优缺点分析中,  相似文献   

20.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