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一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老子的这句话来概括潘老师这堂课的特色,我觉得是最恰当不过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分析、质疑等方法,反复让学生实践,  相似文献   

2.
教师提问要做到“四要”、“四不”。“四要”即:一要善于“引路”、“架桥”。比如教圆柱体的侧面积,要抓住它与长方形面积的本质相同这一点,把两者联系起来。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长方形卷成)圆筒的侧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变成了圆筒的什么?宽变成了什么?圆筒的侧面积怎样计算?这样,学生很快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二要击中要害。如  相似文献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哪一本教科书,都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列入其中。长方形面积是小学生面积计算学习的第一堂课。平时的授课中,教师通常将已经掌握的公式计算作为教学目标,以机械记忆、大量练习的方式来教学,使很多小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三月份,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市小学数学著名优秀青年教师、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潘小明的一堂“质数与合数”观摩课。这堂课,潘老师挥洒着个性,把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尤为可贵的是,潘老师能精心营造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执教了一节送教下乡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中。孩子们很快提出“我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的猜想。他们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随后在钉子板上进行验证,并通过对几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面积的研究,孩子们发现这几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宽。  相似文献   

6.
在一堂课的新授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与新授有关的旧知(新知的生长点)是很有必要的。“温故而知新”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从笔者孩提时的课堂学习到现在的课堂调研,新授前的“复习”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程序性节目。久而久之,这自然也成了教师的一种教学习惯。但是,这种传统性的复习,随着教改热浪的冲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解答应用题时,一般都能重视“算理”的分析,这很好。可是,你知道吗?解答应用题还应弄清题中的“事理”。有些应用题,从“算理”看,好像所列的算式没问题,但从“事理”看,就不对了。例在一张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内,最多可剪出多少个直径为0.15米的圆纸片?从“算理”看,先算出长方形硬纸板的面积,再算出圆形纸片的面积,最后用除法,求出长方形硬纸板的面积含有多少个圆形纸片的面积,即为所求。列综合算式(1.5×1.2)÷3.14×(0.15÷2)2≈101(个)。但从“事理”上看,上述解法就不对了。因为在长方形硬纸板剪出一个个整圆后,会留…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听了望城县城关镇完小周安奇老师一堂一年级“加9”的数学课。整堂课结构安排紧凑,师生配合默契,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尤其是这堂课末尾的巩固阶段,特色十分显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其“巩固”片断简介于后。教师授完新课,让学生稍事休息后,便进入了这堂课的巩固阶段。  相似文献   

9.
吕红梅 《甘肃教育》2010,(14):59-59
教学六年级第六单元“面积”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两根16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就学生目前的水平,解答这类题目难度较大,但这类题目以后会经常碰到。鉴于此,我增加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这一课。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圆是轴对称图形”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长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为什么?”一位同学回答:“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因为沿长方形对边中点的连线和对角线对折,对折后的图形完全相等,所以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这位同学为什么说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呢?这主要是将“完全重合”、“完全相等”误认为是一回事了。“完全相等”指的是面积、周长,还是其它方面相等,表达不清。退一步讲,就算“完全相等”指的是对折后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等全部相同,但如不重合也不能把对折线称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上面所提到的长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对角形两边的  相似文献   

11.
导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学习了长度单位、理解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并学会了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图形面积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正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等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必备基础。由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开始,因此,学生切实学好这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和认识,可把“学生掌握并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由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正…  相似文献   

12.
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俩为了“面积的大小”吵了起来。正方形说:“我的面积比你大,你应该听我的!”长方形可不服气了,说道:“不一定,你应该听我的!”  相似文献   

13.
赵宇 《良师》2004,(12)
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往往是条件隐蔽、数量关系复杂,解题时感到难于入手。用画“面积图”的方法,可以直观形象地帮助思考解答。“面积图”是数学示意图的一种。“面积图”是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表示题中有相乘关系的两个不同的因素,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进行分析解题。例1甲、乙两同学做同一道乘法题,甲把一个乘数的个位数字7误看成9,乘得结果是570;乙把这个乘数的个位数字误看成1,得出积是330,这道乘法题正确的积是多少?分析与解:两数相乘的积可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本题数量关系可用“面积图”表示为:图中长方形ABCD面积等于把乘数个位…  相似文献   

14.
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 1.学生怎么会有“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宽厘米数的乘积”这一体验的?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摆摆、想想、画画、说说活动后,学生似乎很快就探究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活动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并且很深刻吗?能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儿童的体验吗?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节,是学习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①能正确运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③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一组目标,常德市育英小学谭国湘老师是按以下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16.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设计思路藁城市通安街小学史香果陈凤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教学的。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钓”的重要性。“钓”是什么?“钓”是过程、是方法。由此,联想到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联想,一般有定势联想、再现联想和发现联想。分析问题时,对前提性条件的联想,叫定势联想。例如,要学生计算某个长方形的面积时,会自然地联想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等问题。因为长、宽和面积计算公式都是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前提条件。分析问题时,对相应知识的联想,叫再现联想。例如,要学生辩析“12是倍数,6是约数”这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组成.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什么是面积,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联系生活运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做”数学,就是强调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我在教“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做了以下的几点尝试: 首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求“长方形的面积”的知识。接着引导学生这样“做”数学: 1.测量。让学生用尺子量出老师发给每人的长方形纸板的长和宽。(长5厘米,宽3厘米)通过测量,使学生对长方形纸板有了更清晰的表象,为独立思考、猜测、自由探究打下了基础。 2.猜测。有了长方形纸板的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