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提问的技巧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李国珠 《甘肃教育》2008,(12):46-46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无法理解,而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教版五年级下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是通过设问使学生在心中产生疑惑.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懵懂懂,那样问,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提问。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郑艳华 《山东教育》2011,(32):43-44
在教学中,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个问题,你这样问,学生会"不知所措",你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你这样问,他们可能"一潭死水",而你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见,提问水平的高低,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反应和课堂效果大相径庭。高水平的提问可以迅速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提问的技巧两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1.设计悬念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历来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气氛沉闷。也有不少其它学科的老师觉得语文老师只是带学生读读、背背、写写,谁都能教好语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事实上,语文教学是一台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要定位准确,应扮演桥梁,沟通两岸;铸造钥匙,打开视野;演绎天使,感染熏陶;打破传统,挑战创新。语文老师需把语文课堂演绎成一台艺术性极高的戏。  相似文献   

8.
赵英洁 《天津教育》2014,(11):51-52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而言,更是如此。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那样问,学生却茅塞顿开;这样问,引来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那样问,却没有几个人思维活跃。原因何在呢?回顾多年从事毕业班化学课教学工作的经历,我理解,设计出科学、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探究行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稿源采珠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音乐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在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似乎总是乐于制造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作为教师,切不可被自己的“问题”捆住手脚,更不能捆住学生的手脚。比如:有些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聆听完一段音乐后,学生回答了听后的感觉,往往还会这样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相似文献   

10.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下课前,老师很有成就感地大声问:“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同学们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听——懂啦!”老师喜不自禁地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齐声高呼:“没问——题啦!”真得没问题了吗?这样的课堂仍旧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不重视或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周萍 《教育艺术》2009,(7):43-44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不仅是奇思涌现的艺术,还是语言魅力的展现。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2.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出问题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带着疑惑,带着期待,走进了新课程的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相似文献   

13.
吴权昕 《小学生》2010,(12):33-33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在新授课的时候老师常常会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对刚刚讲的知识学会了没有,或者是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像这样做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这样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此二语道出了“做学问”与“学发问”之间的关系——只有学会发问才能做好学问,才能称得上有学问!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且试图从教学上加以改进,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演变为主导的“发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演变为主体的“答问”。  相似文献   

15.
牛春妮 《中学生物学》2009,25(12):22-23
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各种问题,如由于学校教学设施有限,学生的一些自主探究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课堂时间有限,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等等;还有大部分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个人能力有限,无法一下由完全被动学习转变为完全自主探究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面临着这种情况,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将会有大部分学生无法跟上二,这样就做不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中问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6.
按照艺术教材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在教学《儿童剧场》单元时,我让学生分组表演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之后,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神奇的笔,会画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时从问题的对立面提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请看下面《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会有同学问这样一些问题:“诸葛亮会借东风,这是真的吗?”“李元霸那么瘦,怎么来的那么大力气?”“康熙皇帝经常微服私访,安全问题怎么解决?”等等。如果表示异议,学生就会说:“老师,电视上这么演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刚刚创办实验学校之初,一次他来到学校的一个四年级班上,问学生道:“小朋友,如果你们不断地挖地,会发现什么?”   几十个学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答不上来,杜威看了看,以为自己的问题提得不明白、不清楚,学生可能没听懂,于是又重复问道: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玩耍时挖地,一直往下挖,你们会发现什么?”   见学生还是答不上来,那位班上的老师急了,开口说:“杜威博士,您问错了,问题不应该这样问。”   然后她转身对学生说:“孩子们,地心是由什么构成的?”   “岩浆”,学生们马上…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