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做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写了这四句便交了卷,考官问他为何不写完全篇,他回答说:“意尽。”写诗如此,作文亦然,都应当意尽则止,做到言简意赅。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八股的条条框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文章写得短而精。意尽则止@章怡…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故事,唐代的祖咏去应试,应试的诗限一定的韵数,规定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全诗写出?他回答“意尽”。只写四句,显然是不合要求的,然而却写出了意境。这就是留传千古的《终南望余雪》。由此,我想到了给作文规定字数。眼下给小学生作文规定确实很时兴,从教科书、教参书到考试的作文,都给规定了字数,什么“写300字”,“不少于400字”等。难道规定字数学生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吗?明清的八股文不也给考生规定字数吗?可有多少文章是好的?又有多少留传下来?笔者认为,给小学生的作文规定字数,就像给学生套上…  相似文献   

3.
科考轶闻     
“意尽”其仁唐代天宝年间,祖咏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当时考试的内容,除策问之外,还需加一场诗赋。考诗赋时,诗题和用韵都是限定的,写时又要用典雅美丽的词语、吉祥的典故来组织成篇,重重限制之下,很难产生优秀之作。祖咏应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这首诗应写成六韵12句的五言排律,可是祖咏只写了4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中都有“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规定违反了写作规律,对中学生的写作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斗胆试问:取消“不少于800字”的限制如何?字多并不意味着内容充实,字少也并不意味着空洞无物,硬性规定作文“不少于800字”会使部分学生为达到此要求而刻意增加篇幅,以致空话、废话、套话在作文中屡斩不绝。唐代诗人祖咏于开元年间在长安应试,按唐制规定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的《终南望余雪》却只作二韵四句便交了卷。问他为何不写完,他答曰:“意尽。”考官看了诗后很是赞赏,于…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一首诗歌的魅力不容小觑,它既可以成为仕途的敲门砖,又可以让人很快名扬天下。《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盛唐诗人,在长安应试的时候,考官出的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应该写十二句诗,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即"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后祖咏就交卷了。当时的考官看后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是不符合考试的规定,于是提醒他补上剩下的八句。  相似文献   

6.
孙俊强 《初中生》2011,(Z6):111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曰"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有一年,诗人祖咏到长安应试,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潜心构思后,写下了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层峦叠翠,风景秀美。夏日林木葱郁,冬天白雪皑皑。从城里南眺,只能看到山的北坡,  相似文献   

7.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8.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  相似文献   

9.
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歌凝炼、含蓄,其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很多知识,再加上拟题者有意设置干扰,无形中又增加了鉴赏的难度。根据拟题者常用的出题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六方面来入手解题。一、抓字眼。即抓住诗句或标题中的重要字眼,也即通常所讲的诗眼、题眼,对照有关选择项,进行分析选择。对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A.第一句点明望见终南山北面。“秀”既写景致秀丽,又引出下句。B.第二句写出山势之高和积雪之厚,同时点了望雪之题。C.三、四句通过视觉和感觉,写出了大雪纷飞的  相似文献   

11.
句索其旨     
句的基础是词,词的基础多半在字,字的基础就释义说,多半在音。这是“句索其旨”的主要途径,明修饰,晓语法,可说是“句索其旨”的另一途径。一、明兴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课本译注为“孔雀向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常用这种写法。”此解不甚明,值得研究。中国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代代相因,《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叫“兴”,意  相似文献   

12.
清人刘熙载说:“太白诗虽若界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诗概》)《早发白帝城》(第五册35课)“文势奔放,如飞电过隙,骏马注坡”(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然而,“放言实是法言”,对比即是其中一法。全诗仅四句二十八个字,我们却能找出四、五组对比来。“朝辞白帝彩云间”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对比。这是出句与对句之对,由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组成。其一是“辞白帝”与“还”“江陵”一对动作;其二是“朝”与“一日”一对时间。这里,实际上是点化典故“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这两句已将舟行迅速之意写尽”。(《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13.
一 、 阅 读 下 面 一 首 诗 , 然 后回 答 问 题 。 送 别 王 维 下 马 饮 君 酒 , 问 君 何 所 之 ? 君 言 不 得 意 , 归 卧 南 山 陲 。 但 去 莫 复 问 , 白 云 无 尽 时 。 1.下 马 饮 君 酒 一 句 中 的 “ 饮 ”是 什 么 用 法 ? 如 何 解 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 何 理 解 “ 君 言 不 得 意 ”中 的 “ 不 得 意 ” 三 个 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但 去 莫 复 问 , 白 云 无 尽时 ” 两 句 表 达 了 诗 人 怎 样 的 思 想感 情 ? 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4.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背诵指导这首诗字浅意明,是写梅花的诗。先写梅花“凌寒”孤傲的品格,后写其颜色与气味;洁白如“雪”,“暗香浮动。对于这样简洁明了的诗,我们在理解了诗的意思的基础上,就可以以一字带全句的方法背诵,即先记住每句诗开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P.3445是一篇咏赞法门寺真身舍利的五言诗,它涉及唐武宗会昌法难、唐懿宗迎佛骨和秦王李茂贞重修法门寺的历史,是研究当时佛教世俗信仰的重要依据。敦煌写本P.3445《偈法门寺真身五十韵》,共31行,诗题“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起“偈法门寺……”,止“泣讽五言诗”;每行大约15—18字,每五字一句,二句一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17.
读了贵刊一九八九年第五期《古代诗词拾趣》一文后,颇受启发,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我国丰富多彩的诗词形式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特作补辑。一、宝塔诗它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渐排列,除一字句外,其它都各自成对,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称为“宝塔诗”。关于这种诗体,《沧浪诗话》《全唐诗》等都把它归入诗,近人胡才甫《诗体释例》也把它归入“一字至七字诗”,而清人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却把它归入词,算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中都忌讳使用重句.在一首诗中,也很注意少使用重字或不用重字。如果一首诗里重句复字多了,诗味也就不浓了.但是,有的一首诗中重字较多,由于重字组合得巧妙,读起来倒也自然流畅,有趣有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幅《百鹅图》,他让众臣在画上题诗.别的大臣都不敢下笔,唯独纪晓岚挥笔而就:“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28个字的一首诗,重复的“鹅”字就有10个.前两句用宇重复,毫无诗味,但是末尾一句成了“压轴”句,表露了作者喜爱凤凰的思想倾向.传说清代有位文…  相似文献   

19.
闲话宝塔诗     
宝塔诗,顾名思义,即宝塔形状的诗。诗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宝塔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宝塔诗《茶》:  相似文献   

20.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