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莫言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表现出独异的特质。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牵引下,莫言的小说呈现出无限的道德责任下的"罪与文学"母题,并在独特的艺术感觉下,呈现出"罪与文学"下叙事修辞和功利超越。这不仅使莫言积极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资源的结果,更是他作为一名杰出作家勇于自省、承担形而上责任的体现。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思想与艺术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具有一种西方酒神狂欢气质,同时又具有一种出自中国本土的民间品性。两者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共存相生,文章试图发觉中国民间本土艺术经验对莫言创作中狂欢情结的影响,寻找中西文化品格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一个语言创新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拿来细细品味。对莫言来说,除去语言将人物和故事捏合在一起是无法接受的,他拓宽语言的表现技巧,打破传统语言单一、乏味的陈述,用心灵体察百无聊赖的民生,加上想象的构成,其语言的表现效果超出了常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觉突兀,反而奇崛瑰丽,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一个具有自觉空间意识的作家,他构建的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艺术王国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故乡神话",在营造这个审美的艺术空间时,历史化与色彩的独特运用是其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历史叙事是莫言小说叙事的重心,莫言历史叙事的独特性在于其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这非常符合西方读者对莫言小说的接受,它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莫言历史叙事的批判意识与其少年时期的沉重生活体验和其坚持个人生活体验的写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他的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莫言小说中的语言不但是了解莫言文学历程的可靠凭证,也是接近莫言内心世界,把握莫言创作心理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人性似乎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就像莫言把关注人的问题作为文学的惊魂之所在,而那些表现人性的敏感问题和痛苦,总能使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莫言文学世界作为纳入世界文学版图的存在,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与强调在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粗鄙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的地带,在莫言传奇性人物的塑造中,在身体本位和悲悯意识的认知下让莫言的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正反对举的叙事话语范式,而是保留了一种民族性以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万盈 《天中学刊》2011,26(6):62-65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蛙》作为描写计划生育的一部力作,以其进一步的形式推进使得小说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具体表现在叙述中信件与戏剧形式的融合,反讽手法的运用与悖论的自然生成,隐含述说的背后隐喻。同时,莫言小说惯常的启蒙意识虽在此文本中得以延续,但是却进入了一种纠葛与困惑的迷局。  相似文献   

11.
作品信息     
正莫言多篇新作亮相结束了五年的沉寂,莫言又开始变得"高产"起来。继去年9月在两本杂志中刊发新作后,莫言的多篇新作再次亮相。其中有小说,也有诗歌。不少故事以莫言家乡为背景,一首诗中还写到了"外星人"。《十月》杂志副主编宁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莫言诗歌《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外二首)很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莫言体"。而《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觉得,莫言正在"寻求一种突破文学边界的东西"。在  相似文献   

12.
在莫言小说中,顽童心态是指饱受苦难的少年儿童的心态,是永远挥之难去的一种苦难情结。这种心态和民间意识、先锋意识相渗透,则突出地表现为某种审美意识、窥视欲望、叛逆反抗和强烈的自尊心态。  相似文献   

13.
莫言新作《四十一炮》以一个孩童视角完成了一次诉说的狂欢。在这一独白式的诉说中包容了两种叙述语式、两种时间意识、三条线索的拼接交错,真实与虚幻、魔幻与现实的异质并构,主人公的纯粹独白中夹杂着各种意识并存的复调叙事——这种结构复调是在更为开放的层面上建构的一种复调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先锋派作家最具实力的代表,他大胆地进行语言的创新与实验,试图将语言的地位提升到小说本体的高度,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语言本体意识。莫言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可谓登峰造极,其小说语言的创新实验突出表现在对语言的反常规运用方面,在词语的修辞上,善于运用变异手法对词语的形式、意义和搭配各方面进行开掘和创新。本文将以莫言的最新小说《蛙》为语料对作品中出现的词语变异修辞方法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莫言作品中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寓言手法的现代性运用。在莫言的许多小说中,寓言的作用可谓非同寻常,它们或形成生命主体之间的对话效应,或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神秘客体予以解魅、反讽,或对遭受磨难的生命主体及其精神以近似童话的方式给以鼓舞、赞美、激扬。因此,莫言的寓言总是和对生命主体精神的肯定与表达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生命主体精神的特殊的话语行为。  相似文献   

16.
当代现实魔幻主义代表作家莫言的语言“江河横溢”“泥沙俱下”在他的小说中的整散句中有所体现。整句和散句的修辞效果来自美学的统一与变化原理。莫言将整散句与演讲艺术、诗歌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相结合,使小说充满了音乐感和画面感,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梦,而莫言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次的获奖是诺贝尔奖选择了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莫言对于诺贝尔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获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来分析莫言与诺贝尔奖的“双向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一个语言本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在创作中不仅仅将语言看成一种工具——如传统作家凭借娴熟的技巧,操纵语言去捕捉事先设置的故事与人物;相反,他很重视语言自身的特点。对莫言来说撇开语言去谈论其故事与人物是难以想象的。或许因为莫言具有太强的感性特点,因此他更常感到来自语言的窘迫。一方面他要凭借语言去摄取那个变化万千的世界,表现自己极其丰富的情绪、感觉与体验,另一方面却觉得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采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悲剧的发展与流变,莫言的作品就是立足于现实经验,在大的历史维度之下,对社会的黑暗面做出行动性的反应,可以说是现代悲剧观念的有力践行者.本文以《酒国》为案例,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人性观念,挖掘作品中所渗透的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剧意识以及普遍的人性内涵,进而探寻莫言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烙印与板具当代意义的瞢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乔杰 《成才之路》2012,(32):34-34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获奖,直接的结果是,莫言的书火了,中国文学热了。有趣的是,就在莫言获奖前一天,仍有评论家说中国十年内本土作家将无人问鼎诺奖。但预言毕竟是预言,噱头毕竟是噱头,莫言获奖那是真实的。那么,莫言获奖,带给作文教学最大的思考是什么?我的认识是:"真实是一种力量。"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农民出身,从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的,骨子里带着"野孩子"气息的杰出作家。《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是他的长篇代表作,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又是"作家的自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