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中国革命发生急剧的根本性质的变化的时期。“五四”运动划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掀起了中国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这个大转变的时期里,李大钊同志的思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并且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五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具有三重逻辑:反思与批判话语表达的精神觉悟逻辑,是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抨击。启蒙与救亡话语表达的五四运动逻辑,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精神催动了新思想新文化新话语的生长,五四运动为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救亡新时代。改造与革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另一种新生活、另一种新社会的主流话语,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劳动群众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优点和特点。这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现实动力,指引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核心是提倡民主,科学与个性主义,反对伦理政治专制和盲从迷信。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所产生的最为深远的影响,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新化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伦理思想既有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其不足之处。这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化和西方化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化运动由开始的思想启蒙最终转向了政治救亡,这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层面上的矛盾、冲突,以及艰难抉择是密切相关的,民族主义搞扬迫使个人主义不断内敛;对西方明的怀疑导致辞了新一轮化道路的选择;而根植于知识分子心中的传统精神驱使他们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五四新化运动的倡导们就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探索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力图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第一代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是在“五四”时期造就的,其思想发展不能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近代中国受人欺侮、贫穷落后的基本状况,迫使先进的中国人无暇旁顾,而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根本改造社会的问题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以求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依然是“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社会变革思想迅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大都表现为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  相似文献   

6.
阶级斗争人生哲学的迅速崛起与全面普及,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而了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对国人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启蒙,无疑又是率先自我思想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社会阶层。从“五四”时期所倡导的西方现代人精神的化启蒙,一直到“左联”时期所倡导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作家群体几乎都是以其时代引路人的社会精英身份,牢牢掌握着他们主宰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绝对话语权。但是,随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运动的逐渐走向深入,知识分子与平民大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置变异:原先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群体)变成了被启蒙,而被启蒙(平民大众群体)则变成了启蒙。这种社会角色的历史互换现象,对于中国现代学的发展运行过程,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最先觉悟的社会成份。中国的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界是最先觉悟的阶层。“五四”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女性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同时,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五四”落潮后,知识妇女的生活与思想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她们心灵发展的历程记录着“妇女解放”途中知识女性反抗当时社会、批判自身弱点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在个人的心理因素同社会环境的不断冲突中,由“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的路途。性爱与母爱的冲突——知识女性心理的矛盾性“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反映在“五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鉴别和斗争,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通过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报刊、组织工会运动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阶级基础,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妇女解放是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社会主义者先是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出妇女解放的一般主张.对于婚姻家庭改革、妇女经济地位平等等方面发表了意见.继而在“五四”运动后,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劳动妇女是妇女运动主力军的思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运动形成的五四精神和革命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意义,对以后的中国青年运动产生了导向性的引导.五四运动期间聚集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接受、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带来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转变,他们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阐述了运动影响知识分子革命思想的原因和表现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唤起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化运动的发展。但在大革命到来之前,这种传播主要限于知识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大钊、孙中山和瞿秋白。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李大钊率先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非凡意义,继而成为中国“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到1920年,李大钊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把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并与陈一起影响和团结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由此可以说,李大钊堪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亦堪称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后的思想及其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当今文化改革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李大钊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陆胡适研究的兴起,胡适的女性主义思想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著述,这一课题已成为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李大钊在文化调和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其探索中国近代文化出路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理解这一问题,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意蕴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李大钊对不同文化的态度与选择、对东西文化调和之路的探索以及其最终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这一循序渐进过程,管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逻辑链条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打下不灭印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一代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批判载入史册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或偏颇被越来越多的评说的今天,本文认为,重新肯认五四新青年激烈批判态度中蕴贯的那份谋求再造华夏文明的真切意向,重新肯认那不为时光流逝而减色的历史价值,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已经提及,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它们继续深化和发展。本文将从对儒学的批判、对国民性的剖析、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对白话文的提倡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队伍分化与嬗变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前夕 ,不同思想类型知识分子结成反帝反封建新文化统一战线 ,五四以后这支队伍却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分化。本文进一步探究五四以后知识分子分道扬镳 ,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 ,救国方略理解的分歧是分化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