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主体——人的深切关注。本文借鉴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某些观念,分析悲剧人物在实践忠义伦理、追求生命价值实现和与天命抗衡三个不同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从另一角度诠释《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左传》对灾异、卜筮、梦象等神秘事件的描述,既是春秋时期巫风盛行的真实反映,又融合了作者“崇礼尚德”的理性精神,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对历史发展动因的思考.天命与道德合一的历史叙述,使《左传》呈现出“巫史交融”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潘莉 《教育评论》2007,(5):126-129
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叙述蕴涵着道德价值的故事,如寓言、童话、神话、历史故事、生活事件等,从而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成长的过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存在方式,道德叙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道德叙事以其教育内容的直观、教育过程的自然以及与生命意义的关联,而受到西方道德教育家的青睐。《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圣经》、《美德书》、《父母听不到的故事》等,都在讲述故事中传递着人类道德与价值。不同时期的教育家们虽然都给予道德故事以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对于道德故事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运用的认…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9,(1):62-68
《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以创新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将原著故事置于当代背景中,探讨了"宽恕"与"爱"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剖析《时间之间》的人物设置以及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该书与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的相似之处以及通过对剖析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对比其中的不同之处。其出版的现实价值与精神价值,即对人的个性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以及对原著改编的时代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7.
《三个乞丐》中晓苏用简洁的叙事结构,多变的叙事视角,书写了内地乡村社会复杂的生存状况。小说挖掘了人物内心的需求与纠结,展现了转型期社会伦理模糊的精神表征,折射出对乡村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困惑与反思。叙事场景"老三篇"使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故事中人物关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魅力。小说对世俗人性欲望的多样性表现与真切的人性关怀,体现出晓苏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思考,凸显出作品内在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醒世姻缘传》以转世轮回、因果报应作为叙事框架,真实反映的却是社会家庭之事。是要借佛教的惩戒匡正儒家的伦理纲常,扭转世风人情,以儒家道德评价标准,作者设计了众多人物命运。通过小说人物命运也让读者窥视到了作者心中的道德标尺,以及这儒家道德标尺所导致的局限性和人物情节矛盾。  相似文献   

9.
鲁迅《伤逝》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的叙事伦理,包括叙事的内容层面和叙事的形式层面。从叙事内容上看,《伤逝》主要呈现的是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爱情的困境,但其中同样丰富地存在着当时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生存伦理、启蒙伦理上的困境与悖论。从叙事形式上看,《伤逝》以手记的形式展开讲述,人物叙述者对事件的叙述顺序精心安排并使用内心透视叙述策略。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作家把作品当成了一种与读者平等交流的现代启蒙方式,通过写作探讨和回答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从历史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人物语言三方面探讨了<史记>叙事写人的虚拟性特征,这种艺术想象力在<史记>中的加强对于叙事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故事形态学是鉴于故事类型学理论的缺陷而构建起来的分析民间文学的一种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故事形态学与故事类型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中是侧重叙事语法的分析,还是倾向于完整表意片段的探求。用故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六朝志怪小说中归纳出婚姻、复仇和报恩等三类按时间中轴排列的行为功能序列。虽然某些故事可能出现成分的残缺或者成为单一行为功能的叙事片段,但在时序上,它们不会与类型故事发生矛盾和悖反。不同类型的故事通过“嵌套法”结合成为新的结构,这种“嵌套”同样不会扰乱行为功能在时序上的安排。我们通过对六朝志怪小说结构形态以及构型方法的探讨,可以形成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借助叙述学的有关术语,对教育叙事者之向关系,教育故事的信度、文风、听众,教育叙事者的良心与责任等进行批判。要修正教育叙事的弊端,必须要审查叙述者的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介子推故事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从行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尤其在后世民间叙事的介入和传说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传承沿袭至今。同时介子推故事也为戏曲的创作继续附会缘饰提供了借鉴的意义和发挥的空间,元明清戏曲中的介子推故事在人物形象、结局设计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体式在1930年代有了多样化的探索与发展。这具体表现在改造传统"纵剖面"的结构形式,采用"讲述"的叙事方式,增强小说的故事性;运用通感、意识流、电影技法等丰富"展示"的叙事方式;多种叙事视角的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17.
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与佛经故事"梵志吐壶"有渊源关系。"梵志吐壶"的表现对象是古代印度的修行文化和道德规范,其叙述风格为浓郁的民间故事手法;"阳羡书生"则采用冷峻的史家笔法,从猎奇志怪的角度叙事。"阳羡书生"除吸收"梵志吐壶"次第吞吐的方式外,还借鉴《大品降魔经》中吞吐物从口中直接出入的方法,和《维摩诘经》中"以须弥入芥子"的空间思维模式。"阳羡书生"可以说是佛经故事与观念被吸收融入中国志怪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8.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叙事的连贯性,节奏的均衡性,是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突出的艺术特征,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他们在各自的电影是作中对传统的叙事结构不断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郑政秋的“巧而简”,蔡楚生的“巧而实”,谢晋的“巧而真”,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叙事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而谢晋融合了现代电影以心理活动为情节线索的叙事方法,其创新步伐更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年青的时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被忽略了的短篇佳作,其独具的特点显示出鲜明的不可替代性。小说通过一段年青人的情感经历,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展示了人生固有的、普遍的、深层的"底子",以深刻的哲学内涵表现出对特定时代的超越,可谓寓哲理于凡俗,寓大悲于平静。创造性的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其艺术形式上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巴尔加斯·略萨既秉承了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观讲述故事 ,又借鉴了多种现代叙事技巧和艺术表现方法创作“立体”小说。为此 ,从“植根于现实”、“钟情于讲述故事”和“致力于现代性叙事”三方面 ,逐层递进剖析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 ,力求对略萨的小说创作观做一个总体的勾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