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试就近入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有效途径。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实施意见》),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做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为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学籍管理工作的要求,日前自治区教育厅重新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管理理念,具有十个亮点:一是重申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实行免试入学,公办中小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按就近入学原则升入初中。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通过任何形式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将首次在全省范围内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整班移交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受完小学六年教育,整班升入初中.整班移交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贵州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这一制度目的在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管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8月7日《贵州都市报》)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市教育局出台中小学招生政策,明确规定2014年全市中小学招生范围划定的就近入学学生比例不得低于90%。石家庄规定,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将按照各县(市)、区教育局划定的各学校招生范围(片区),依据户籍及家庭实际住址,免试就近入学。适龄儿童、少年户口要随父母,且户口和住址符合户籍管理有关要求,即户口、住址和适龄儿童、少年父母的《房屋所有权证》一致。全市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保证招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100%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5.
平陆县为了保障全县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按照“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详细制定实施方案,坚持“七公开”,全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一是招生政策公开。公办学校优先保证服务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就近入学,乡镇初中招生实行单校划片。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就近入学政策规定了地方人民政府的义务,必须为适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机会,并未明  相似文献   

7.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1号)等有关要求,为依法保障本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经市政府批准,现就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区县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参考》2014,(10):9-10
正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构建面向适龄儿童少年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1号)要求(相关文件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查询下载),现就进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14,(3):6-7
本刊讯 12月31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明确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根据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增长的趋势,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对口招生范围,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义务教育的权益:公办初中可采取小学划片对口、居住地段对口或“电脑派位”等方式招收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以下简称小升初)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小升初制度,2014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  相似文献   

11.
省教育厅近期拨出300万元专款,用于扶助16个贫困县特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同时,省教育厅还将与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联合开展扶助特困家庭子女就学行动。 据调查,我省16个贫困县特困家庭总户数31024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40819人,其中未入学的小学适龄儿童 1567人,未入学的初中适龄儿童少年 2958人。这些适龄儿童少年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入学的,小学占91.5%,初中占90.5%。而已入学的学生中,尚有许多人无法缴交杂费以至课本费。因此,扶助特困家庭子女就学已成为当前我省巩固提…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深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配合各地深化招生入学改革,在已连续开展三年的"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联合各省、市、自治区继续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对此,省教育厅于4月24日下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身边的好学校"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依托福建教育杂志社成立"身边的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教育》2014,(3):9-9
19个 继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聚焦19个重点大城市,要求制定完善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为有效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行为,河南省教育厅于2014年2月中旬出台《河南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及治理择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学生按照划定的服务范围报到入学。关键词:招生省辖市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辖区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  相似文献   

16.
事件     
《中学生电脑》2014,(3):5-5
教育部连发文件强调免试就近入学近日袁野就近入学冶为义务教育阶段热门话题袁也是国家为改善野择校热冶问题力推的教育政策遥就此教育部连发叶教育部关于进-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曳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曳两个文件.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仍然颇具影响。为此,必须反思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并且可以考虑将择校合理合法化,使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继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人初中免试就近人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聚焦到19个大城市,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人学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再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  相似文献   

20.
“免试就近入学”仍然是今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坚持的原则。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2007年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今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将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分重点校、重点班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