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柴英伟 《记者摇篮》2009,(9):39-39,10
在我国专业报大多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办产生,它们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些专业报在其所在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至2003年之后,全国地方城市的专业报纸在体制上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那就是随着报业的市场化,一些城市的专业报从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脱离出来,加入了当地报业集团或专业的传媒机构,至此,这个带有一定历史色彩和特定使命的专业类报纸,进入了报业市场化竞争的行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在中国大地兴起,各地纷纷创办都市类报纸或对报纸进行改版使其向市场靠拢,从而使中国的都市报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都市报的兴起,不仅仅是办报理念上的转变,而且在发行方式和经营模式上都引发了新的改革,尤其是全新的市场化自办发行模式对原有邮发模式的巨大冲击,更加剧了报业市场的震荡。回顾90年代的大连报业,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与南方改革开放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都市报类报纸的勃兴,是以华西都市报的创办为标志的。自此。都市类报纸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报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都市类报纸已成为中国报业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改变了中国报业的传统竞争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全国一些城市都市生活类报纸的成功,进一步激活了各地的报业市场,出现了一个省会中心城市创办都市生活类报纸的高潮。世纪之交,在省会城市和一些地市又纷纷创办了一批同类报纸,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出现了一个地市级“新生代报纸”群。但这一轮报纸的生存要艰难得多,同在1999年元旦创刊的南京《经济早报》、杭州《之江晨报》、成都《商务早报》等在短短2年后的今天即不见了踪影,另有一批在亏损的边缘艰难地喘息。新办报纸如何站稳市场是共同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赵嘉兵 《青年记者》2006,(24):52-53
当今时代是个“品牌时代”.消费青睐名牌产品.企业争创名牌地位.“品牌”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角角落落。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改革深化。报纸、报业与经济领域的关联度日益提高。报业作为一项产业,报纸作为一种产品,同样面临着一个品牌形象的问题。创办名牌报纸.是吸引读、服务读、增强报纸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名牌报纸形象的树立可分为报人形象、报纸形象、报社形象三层次。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是个“品牌时代”,消费者青睐名牌产品,企“品牌”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角角落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改革深报纸、报业与经济领域的关联度日益提高。报业作为报纸作为一种产品,同样面临着一个品牌形象创办名牌报纸,是吸引读者、服务读者、增强报首先,报纸形象是中心。报纸作为一家报社向读者提是其打造品牌形象的中心环节和落脚点。办一张高质量的报纸是社会主义新闻是读者的要求,也是打造报业品牌形象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僵化的新闻思维模式和只强调报纸的宣传使报纸的大部分版面都被一乏味的官样文章…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演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报纸全部属于国家所有。报业结构总体上为宝塔状, 上面是中央报纸, 其覆盖下有两个报纸系列: 条式———省级、地方级、县级报纸, 块式———部委级、局级、企业级报纸。这种报业结构是我国计划经济条块分布状况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由中央报纸与省委机关报占主导地位的报业体系变成了中央、省市、地县、部委厅局企业多级多层办报的报业体系; 由单一的党委机关报发展到今天党委机关报与以服务为主的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报纸, 以休闲为特点的文化类报纸、游乐类报纸、都市报等并存的局面。实际上50 年来, 我国报业结构的演变阶段大致经历了50—70 年代的全国和省级报纸占主导地位的阶段, 80 年代基层报纸大发展的阶段,90 年代城市报纸崛起的阶段三个时期。我国报业的这种变化, 反映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政策促进与社会变化推动的结果, 我国经济模式的变革, 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与事业机构分权, 报业管理政策的调整, 报社企业化管理, 报纸发行渠道的拓展, 报纸读者群的变化等等都促使报业结构的演变向着市场的方向发展, 并逐渐用市场规律来解决报业发展中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刘亚群 《传媒》2004,(5):30-31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广播电视报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报种,走过了一段在中国报业史上辉煌的历史.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都市类报纸的冲击,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目前除个别省市外,大部分省市的广播电视报普遍处于低谷,在报业市场中边缘化明显.为此,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试图寻求一条再现往日辉煌的道路,但今天看,不管改革是一种主动的追求抑或是市场之手推动的,广播电视报都没能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一些报业专家预言,广播电视报是一种阶段性的报纸,从高峰走向低谷而后消亡是一条不可抗争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张玮 《传媒》2012,(8):43-44
行业报是中国报业的一个分支,系指由中央或省市(自治区)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主管或主办的报纸,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在我国报业中形成了独特体系. 我国行业报发展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行业报的发展,1931年8月在江西瑞金创刊的《健康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专业报纸.  相似文献   

10.
郑敏 《编辑之友》2012,(6):124-126
中国宋代出现的“朝报”“小报”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的商业报纸崛起.其中历史悠久的《申报》和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在刻意经营中资金日渐雄厚,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迈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社会进入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当代都市报纸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以晚报的形式诞生了,从此以惊人的发展势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清新可喜的文风、灵活创新的经营机制等鲜明的特征,受到广大读者的由衷欢迎和赞赏.  相似文献   

11.
成长路径 中国都市类报纸普遍崛起兴盛,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轫的报业现象,历经一个十年,蔚为规模.甚而被称许是继省委机关报、晚报及中心城市报之后带领中国报业改革生长的第三波主力.  相似文献   

12.
丁永芳 《新闻记者》2003,(10):55-56
报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城市由一家报社独统媒体市场的局面已成为过去。一些从一张党报起步发展成拥有多张报纸的报社,近年来,又纷纷通过成立报业集团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这些报业集团一般都是以一张党报为支柱,同时又办着多张生活类的报纸。这些生活类报纸的产生,一是随着自身发展和读者需要创办和发展起来的。如一些晚报。二是与对手相争,为占领市场份额而创办的一些报纸,如时  相似文献   

13.
合肥都市类报纸大都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10余午发展,已渐趋成熟并占据合肥大部分的报业市场,不过形势有喜有忧。在数字化时代,这些报纸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关键看谁能先知先觉,以嫁接思维创新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报业协会(NAA)是一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负责联系平面媒体报纸营运事务,是一个会员协会,如日报类型,美国大部分日报约2000多家都是该协会会员单位。协会职责是推动报业发展、就有关事项代表业界与政府交涉等,其资金来源是会费。平时具体的运作手段包括梳理掌握报业发展公共政策、研究某家报纸乃至整个报业的发展方向、创办相关出版物。协会自办了一张报纸,助推会员单位的广告宣传。  相似文献   

15.
刘洪昌 《青年记者》2008,(12):15-16
计划经济时代,办报人不问发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报纸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的内容,竞争的本质已经上升到营销即报纸发行这样一个实现产品自身价值活动的层面.市场类报纸与其他商品有着一致的特征:商品化、标准化、大众化.报纸发行对于报纸的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发行是现代报业经济的构成主体之一,过去以办报者为本位的办报模式正在转移到受众本位化,报纸在经历了"内容为王"的历史阶段后,已经悄然过渡到"发行为王"的时代.刘洪昌:大众报业集团发行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16.
李颖 《青年记者》2005,(2):11-12
报社的制度建设是报业成功改革的关键,报业的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制度的改革、制度的创新。 为什么这么讲?赛迪中国计算机报创办时,是一个事业单位,当时作为事业单位,还是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报纸的运作的。为什么现在事业体制不能够完全适应报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因为在这20年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体会到,报纸除了作为一个舆论工具,除了作为党的方针宣传的渠道之外,报纸本身也是一个商品,报业也是一个产业。所以,怎么样在为党的方针路线服务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把报纸本来应该有的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确了报业发展的方向,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如何执行的问题.这是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这是一个整合的时代,报纸媒体要想在未来依然成为传媒的主流,就必须扛起整合的大旗.不要把新媒体想成只针对报纸的洪水猛兽,他们的发展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各地省级和副省级党报报业集团,基本上都拥有两家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都市生活类子报。党报报业集团内的子报应在竞争中实现和谐发展,才能达到创办第二张都市报以增强集团整体竞争力的目的。子报不和谐发展削减集团竞争力党报报业集团内都市生活类子报形态一般有3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创办的晚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创办的都市报,21世纪、新千年开初创办的商报。 2000年前后是我国都市报进入快速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业迎来了都市报的时代。都市报的崛起使原本就激烈的报业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在1999年前后,新疆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就出现了《乌鲁木齐晚报》(党报性质的都市类报纸)、《新疆都市报》和《都市消费晨报》三分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王勇 《传媒》2003,(10):48-49
近年来,财经类、体育类、IT类、生活服务类等专业类报纸继晚报、都市报成为新的竞争热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专业类报纸的发展,既是我国社会日益分化和多元,人民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结果,也是报业竞争的必然。它既符合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的实际需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新创办的一些专门化报纸却接二连三地“走麦城”:《新经济时报》创办不到半年就不得不改名换“性”、改弦易辙;《大众电脑报》创办不到2年就由于亏损、前途渺茫而停刊;《城市购物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