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学校惩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秩序功能和矫治功能。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学校惩罚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破坏性教育力量。本文对学校惩罚主体及其权限、学校惩罚对象及受体、学校惩罚方式及其选用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厘定学校惩罚要素的边界,导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性手段,其本质功能在于重申并维护学校规范的权威。这一功能通过教育惩罚对违规学生的自我感重塑和归属需要的激发而实现。教师在对违规学生实施惩罚时,要做到以引导为基点,以否定性体验为过程,以改过迁善为目的,彰显教育惩罚的教育性。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罚可以帮助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遵守规范、节制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预期的、积极的社会成员。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惩罚存在两种误区:“放弃惩罚”和“惩罚不当”。教育惩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者在运用惩罚时背离了纪律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惩罚规则的疏离、教师对道德权威的感受力不足、教师节制欲望的能力过低。有效诊疗教育惩罚的问题,帮助违纪学生养成自主健全的纪律精神,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树立合理有度的教师权威为前提、以教育违纪学生为惩罚的根本目的、以激起学生的羞愧感为情感基点裁定惩罚标准。  相似文献   

4.
报应性惩罚观与功利性惩罚观分别把公正性、功利性作为教育中惩罚合理性的首要根据,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二者都没有把违纪学生的身心发展当作最终目的。教育惩罚观将教育性作为惩罚的中轴,这要求惩罚以一定的情感为基础,指向违纪学生,在道德层次上消减违规动机,保护学生的探索本性。公正性、功利性围绕着教育性这一中轴,惩罚才不会远离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6年第10期《惩罚教育别缺位》一文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当下校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即教师为明哲保身,常常回避惩罚教育。然而,表扬与惩罚正如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行使惩罚权时,应把握尺度,掌握方法,以热爱学生为宗旨,以"教育性关怀"为原则。文章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总结了三种方法,即自我惩罚、集体惩罚和制度惩罚,易于操作,实践性强。在学校实际生活中,毫无惩罚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应该以爱为基础. 1.以关爱为基础 (1)教育者要出于爱.教育惩戒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教育惩戒本身应出于对学生深深的关爱.没有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惩戒将会被异化为身体和心灵的惩罚和苦役,从而失去教育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需要对学生有一种约束。对学生的惩罚和强制与正面教育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反对体罚,但不应反对合理的教育性惩罚。应该研究其实施的度、量、序、式,规范惩罚与强制,使之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的科学性。合理的教育惩罚具有几层含义:(1)合乎法律规范,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2)合乎道德规范;(3)具有教育性,符合教育要求,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合理的教育惩罚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是有教育性的。  相似文献   

8.
教师劳动作为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有目的的生命活动,也是指向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性活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师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消解,教师劳动面临严峻的异化危机。在学生评价这一典型的教师劳动中,异化表现为教师被动参与,学生评价原初意义消弭,教师成为“技术工人”,同他人关系对立。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技术与资本是教师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现阶段智能技术的直接应用和数字资本的间接控制合力构成了劳动异化形成机制。为避免技术与资本过度干预,学生评价应回归人本身,构筑科学的教师劳动认知,创设良好的教师劳动生态,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异化困境。  相似文献   

9.
正相对于"惩罚教育",我更喜欢"教育惩罚"。因为后者强调了惩罚的"教育性",也突出了惩罚的重要性。当前,教师谈罚色变,学生遇到惩罚,只要稍不如意,一顶"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就扣过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挑战行为底线的学生日益增多。我们的教育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尴尬。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对教育惩罚本质内涵进行探求时会发现,教育惩罚是借惩罚的手段来行教育之便,其作为教育性的管理手段是合道义、合道德的,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但其本身又是带有强制性的。这一强制性与时下保护人权、学生中心、赏识教育思想观念的盛行相抵触。除此之外,不当的教育惩罚实践引发的诸多恶果等都在不断地消解教育惩罚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育惩罚的异化、教育法律对教育惩罚的忽视、社会舆论对教育惩罚的施压、赏识教育对教育惩罚的否定。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惩罚不逾越自身的正当范畴,就必须在实践中遵循其自身的存在逻辑,重构教育惩罚的精神内核并辅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提升教育惩罚实施主体与外部社会舆论的理性素养,避免教育惩罚权的滥用,实现正当教育惩罚在实践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靳红娟 《中国德育》2007,(12):45-45
对于违纪犯错的学生,教师予以惩罚,可使其铭记教训,更好地成长。然而现实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结果却往往是越惩罚越糟糕。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惩罚不理性所致。教师不理性惩罚学生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教育乏力,一旦对学生说教无效,无计可施,就以惩罚来"结束战斗";一些缺乏道德素养的教师惩罚学生,有时不是出于教育的需要,而是为了发泄个人私愤;还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学生缺乏耐心,不问青红皂白,一罚了之,既省时又省力。  相似文献   

12.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教育在坚持"教育性关怀"原则下,通过"当头棒喝"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我惩罚、集体惩罚和制度惩罚是三个比较理性的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已被异化为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教育惩罚的必要性展开着激烈而长久的争论。对于惩罚的本质和功能仍存在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教育领域中惩罚的滥用仍普遍存在,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引进“异化”一词,拟对教育惩罚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一、教育惩罚的异化“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笔者认为,教育惩罚的异化是指将…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惩罚不能产生预期成效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对教育惩罚的内涵、机制和惩罚者角色等的认知比较模糊。基于教育独立性的思考,本文提出教育惩罚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机制以尊重生命的自主发展为前提,还承载着道德教育诉求,教师在教育惩罚中扮演着平等参与者、专业监督者和反思学习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6.
威信是一种影响力,构成威信的因素有权利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当前教师威信的现状是观念落后、教育性缺失和威信的异化。新时期树立教师威信的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更新教师威信观念,其次是增强教师威信中的教育性因素,最后是杜绝、减少教师威信中的浮躁、功利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戈向红 《江苏教育》2007,(21):42-43
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其结果来说可以划分为教育性惩罚和非教育性、反教育性惩罚(如体罚)等;而就教育惩罚的形式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使用的惩罚形式往往包括语言责备、隔离措施、剥夺某种权利、没收、留校、警告、处分、停学和开除等等。教育惩罚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罚的不当使用,而不是惩罚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师权力是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权力,是“教育者”这一特定角色赋予教师的一种教育性力量.教师权力不是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特权,它的使用必须遵循教育的道德性和逻辑性,才能获得自身的合理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力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惩罚、权威以及规则,明确它们的合理性及限度是教师正确运用自身权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郑婵玲 《生活教育》2014,(16):110-111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包括身体上的体罚和精神上的惩罚,其原因在于社会和学校都支持教师惩罚学生。教师惩罚学生要以爱为前提,讲究艺术,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应遵守法律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思辨出发,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学说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异化现象。其异化的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非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非惩罚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特长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内搞‘应试教育'"的教育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