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艺术,不仅在于其烹饪手法,还在于其色彩搭配。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根据相关菜谱进行翻炒即可,还需要厨师们将对生活的领悟融入到菜肴当中,为菜肴赋予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其中国艺术,另外,还可以将美学思想融入到菜肴当中,使菜肴达到色香味俱全的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美味,更需要其具有审美价值。而中式烹饪恰好完美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烹饪艺术也就是以食用为主,将佳肴进行色彩与造型的合理搭配,将其赋予特殊的意义。本文就中餐烹饪中色彩与造型的保险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艺术界还是在烹饪界,中国特色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国烹饪界中,最为常见的烹饪手法有煮、烧、汆、蒸、炸、炖、爆、焖、扒、炒等。相对于国外烹饪手法而言,中式烹饪所采用原料极多,制作的佳肴也十分丰富,色香味俱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营养套餐、绿色食品越来越多,此时,烹饪手法也在不断更新,为人们的健康创造有利的条件。目前,越来越多的厨师在烹饪手法上下功夫,在既有的材料上不断探索新菜品。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几种中式烹饪方法,然后分析了中式烹饪的特点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勾芡是菜肴烹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所谓的勾芡就是指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状态下,而勾芡具有吸水和粘附以及光滑润洁等众多优点。通常情况下,在菜肴的烹饪过程中为了使菜肴的色香味能够达到最好,一般都会在菜肴接近成熟的情况下,将勾兑好的芡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也非常多,虽然这些勾芡技术都大同小异,但是要想掌握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要领,加大对菜肴烹饪中勾芡技术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从而才能够提高勾芡技术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勾芡技术的深入分析,然后对菜肴烹饪中勾芡技术的要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对食品作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烹饪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烹饪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元素和改进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到的中国烹饪艺术。我国烹饪艺术讲求的是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字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中餐烹饪中色彩和造型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在中餐烹饪中如何才能够让菜肴能够更好看,能够增强人们的食欲就成为了烹饪师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烹饪不仅是将菜肴的合理搭配,而且还必须要对火候、刀工有着很深的造诣,从而才能够使中餐烹饪的色彩和造型能够更富表现力。本文通过对中餐烹饪的深入分析,然后对中餐烹饪中色彩和造型表现艺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烹饪是我们日常生活或者餐厅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烹饪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条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烹饪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就中式烹饪而言,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并且经过岁月的积淀从而形成了独到的中国饮食文化。我国的饮食文化中,讲求的是一个色香味俱全,因此,一道成功的菜肴除了要从色泽上吸引人们的目光之外,还应该香气十足让人更有食欲。正因如此,所以如何让菜肴能够更加更香就成为了烹饪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得菜肴烹调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为我国餐饮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式烹饪水平,加大对香味形成机理的探析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中式烹饪的深入分析研究,然后对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09,(9):69-71
在这个忙碌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离充满油烟的厨房,在餐馆里解决"口腹之欲"。可是,在光鲜的菜肴外表下,又隐藏着哪些不能说的秘密?有请业内人士为我们一一揭开。秘密一:滋补汤基本没营养"说现在餐馆里的滋补汤99%都是假的,一点儿也不夸张。"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烹饪  相似文献   

7.
菜肴烹饪中,勾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中国做菜方法中被经常使用。勾芡能增加的菜的浓度还可以改善菜的色泽,主要是经过勾芡的菜在味道上也变得很美味。一道菜的好坏也可以用勾芡的手法来评定。勾芡是在菜肴快要结束出锅时进行的最后一步,将兑好的芡汁用不同的方法与原料进行融合。芡汁的类型不同决定了一道菜的口感也不同,所以说勾芡十分考验做菜人的手艺,也对一道菜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勾芡的操作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技术要求却非常高,包含了很多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历来把烹饪当做一种艺术,讲究色、香、味俱佳,由此,也创造了食文化.西洋人则把"食"当成一种科学和一种营养学,那么东洋人日本的宫廷菜肴又属于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花样繁多、各种形状复杂、技术精湛的菜肴体系。在中式菜肴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程度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热菜的烹饪和制作中。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菜品形式逐步的涌现而出,形成丰富多彩的风格形式,在当前的菜肴结构中是数以千计的精巧制作方式,各种模式栩栩如生,并且富有营养和外表成为当前菜肴制作和烹饪中的主要探究和探索模式。这些千姿百态、外形雅致的"厨艺杰作",在中高档宴会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构成了一种完美而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烹调技术体系。本文就重视烹调师在菜品制作中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百科锐词     
《百科知识》2011,(16):41-41
裸烹 是指厨师在烹饪过程中不使用非天然、不安全的添加剂,而改用天然食材、调味品制作色、香、味俱全且营养健康的菜肴。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这要求厨师悉心钻研传统的烹饪工艺,比如用手工捶打、充足的火候使肉质滑嫩,避免使用嫩肉粉:用天然菠菜汁代替绿色素;用八角等香料替代香精;用自己熬制的高汤代替鲜味添加剂等等。  相似文献   

11.
生活化的烹饪课堂是指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在操作课的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生活中及饭店中常见的一些菜点为示范菜,改变原有课程中有些不贴近生活的菜肴和点心,甚至可以增加一些目前生活中、饮食业中的流行菜点以及装饰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强。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中国文化逐渐的渗入到西方国家的文化中,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文化也在对中国产生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饮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中餐的烹饪技巧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吸收了西方饮食的优点,使得中餐烹饪技巧相比于传统的烹饪手法有了更多的种类。这样一来便极大的发展了中餐的烹饪技术,促进了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和中餐烹饪手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调味品在菜肴烹饪中的发展过程、规律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科学生活》2010,(2):29-31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东有选料考究、制作精良的菜肴;西有香辣扑鼻、令人垂涎的火锅;南有食材讲究、慢火煨成的浓汤;北有品种繁多、百吃不厌的面点……可是,在打造美味的同时,哪些营养又被不小心夺走了呢?怎样改进烹调方法,才可以留住这些营养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发挥烹饪美术的基础作用,突出我院清真烹饪专业特色,提高菜肴的视觉艺术感,达到秀色可餐的烹饪效果,本课题组在缺乏烹饪工艺美术师资以及课程教学效果欠缺的情况下,对清真烹饪工艺美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就改革中的烹饪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模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勾芡是烹调基础技术之一,是中式烹调中的主要烹调技术措施。许多莱肴在烹制过程中,都要经过勾芡来完成烹饪效果和烹饪要求,芡汁还是评定菜肴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勾芡在食物烹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方式分析,探讨其烹饪要领和烹饪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长期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就饮食文化这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菜肴体系,成为了我国独特的一种民族文化。若按照地域饮食风格的不同,可以将正式菜品分为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都具有多种不同形状、独具风味、种类繁多的菜品。现本文就针对中式菜品的制作工艺与创新手法的角度对热菜造型进行研究探讨,指出了中式热菜的造型是集食用和审美、营养与美味、质量与实效、雅俗与通俗等为一体的独特烹饪技术。  相似文献   

18.
《知识窗》2007,(4):54-54
冰箱虽然不是用作烹饪,但是它对菜肴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冰箱对原料的维护程度,可以说决定了菜肴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际烹饪大赛的评分标准中营养卫生占了很大比重,本文就在评判菜肴质量时,如何注意营养卫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宋政清 《科协论坛》2007,(12):74-74
烹调实用美术,主要是指烹饪菜肴造型,菜点装饰围边,雕刻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虫、盆景人物等,用以装点菜肴,美化宴席。这里讲的烹调实用美术是狭义的,"实用美术"它只涉及烹调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