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2.
陈思铭 《文教资料》2012,(26):22-24
学术界对孟子伦理思想的探索早已屡见不鲜,但从空间视角去探视其伦理思想的空间生产过程及实践美,则为新颖的切入点。本文从"天人空间"、"心性空间"和"伦理空间"去建构孟子伦理思想的空间生产过程,分别在"自由"、"交融"和"能动"的空间性特征上,展现出孟子伦理实践的审美形态和审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相异所致人们思维差异之维入手,本文就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语言符号物质化异性表现进行了的分析和探讨:认为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模式的相异导致了语言符号逻辑组合的异性和审美意趣的异性。但认知共识奠定了跨文化跨语际人类交际活动的基础,故“和而不同”的翻译原则是跨越由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和跨文化跨语际成功交际中思维认知转换的“一般原则”,它有助于译者在具体的译文活动能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  相似文献   

4.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中国画的传统审美意趣、审美形式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特定要素.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使中国画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成了一个必须关注的论题,文章在此背景下阐述中国画的现实取向: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延续传统,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郭原 《文教资料》2009,(23):93-94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中国园林化景物为情思,是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园林将自然界的虚情与实景融合统一,使主体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物我交融、飘然脱俗的意趣.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程度上说《冷斋夜话》为江西诗派理论代表。但惠洪作为诗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观照又提出若干不同于江西诗派的理论思想,"意趣"是具代表性的观点。惠洪用"意趣"评价黄庭坚诗歌,这里的"意趣"侧重对诗歌旨意和创作者及诗歌感发力的要求,"意"要出于创作者"嗜好",要"真""诚";"趣"要求创作者有"奇趣"的审美以及给读者独特的的感发力和余味。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进入文学中的自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比拟到水乳交融的深化过程。晚明的袁宏道就以其自身的情趣爱好、人生游历、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审美视野中的自然,展现出人与自然无比亲和的审美境界,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拓宽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审美空间,表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新鲜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9.
玄学是魏晋时期新崛起的一股思潮,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考。在这种语境下,魏晋士人的审美对象亦随之发生变化,由关注外在的纷纭现象转向注重内在本体,促使新的审美意趣——"清""虚""简""远"等的诞生。因着这些审美观念,魏晋士人趋向于将推崇自然的人生体验融入到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从而使魏晋文化呈现出清淡明澈、玄虚空灵、自然简约、旷远超然之美,对当代人理性思辨、审美人格的塑造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绘画的空间观不同,其表现也不同。中国画以含蓄、简约、疏朗为美学标准,以内涵、灵境、神韵、意趣为审美趣向;西方绘画受到科技新成就的影响,所以,油画追求真实的立体空间效果。中西两大绘画艺术体系有着不同的特征,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东西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家族叙事在地域空间上经历了一个由城市士绅家族向乡土乡村家族转换的过程.一方面,这种空间转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家族变迁的文学反映,另一方面,这种空间转换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作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将记叙类文体的主旨进行仔细分辨和精细剥离,使之达到最窄化的程度,就会发现,记叙类文体的主旨主要分为:意旨、情旨和理旨。意旨重在表达某种意义体认,情旨重在表达某种情感体验,理旨重在表达某种理性体悟。从审美角度看,这三类主旨首先给作者,其次给读者带来三种不同的审美愉悦。意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意趣,情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情趣,理旨产生的审美愉悦为理趣。意趣、情趣和理趣是文章神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给文章增添意趣、情趣和理趣,就成了给文章注入神韵美的三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茶具既是品茗过程中的功能用具,也是展现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趣的物质载体。茶具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秉承人性化设计宗旨,注重功能性、环保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设计是项艺术工作,要把美的规律与艺术想象贯注至设计的制品中去,增进人们的情感成份,创造出具有意趣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美形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象寓意"是一种最基本的诗歌表现形式,不同的意象自有着不同的含义.意象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诗歌形态的改变或是诗人情思意趣的转换,它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不同的诗学立场.对翟永明前期的"蝙蝠"和后期的"壁虎"两个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窥见诗人蕴含在意象转换中的深意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晓华 《成才之路》2014,(24):28-28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何能够高水平的爱美,就取决于人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去不断地发现美、挖掘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散文有意趣辞彩之美、诗歌有节奏之美、物理化学有现实与情趣之美等。数学之美,不仅在于它深刻的智慧之美,更在于它广泛的意趣之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现挖掘这些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数学领域中,有许多"秘密"令人感到无限新奇,有许多美让人感到无比神往,我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挖掘出这些美,不仅能激发学生智慧的涟漪,更能增强学生的审  相似文献   

16.
意趣,是客观事物间的机巧偶合,更是智慧的自我发现、自我反观。不管是儿童般的天真意趣,还是老者式的睿智意趣,都是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在审美中,意趣的有趣、有意思,远远重要于价值的有用、有意义。捕捉发掘意趣,意味着爬上文学鉴赏的金字塔顶端。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只满足于对“价值”的认识,却忽略了对意趣的捕捉和发掘。  相似文献   

17.
张耒是北宋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誉。张耒的诗文作品浸染着浓浓的雅化色彩,其作品是作者高洁洒脱的胸襟气度、人格操守和审美情趣的流溢与呈现。张耒的"崇雅"意趣,深深地植根于"宋型文化"这一大的时代文化背景当中,是当时文人士大夫崇雅情趣、崇雅心态的折射和反映。笔者在此文章中,对张耒"崇雅"意趣所蕴涵的多重意蕴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室内住宅空间形态的"分隔"在室内住宅空间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室内空间的整体布局,由室内住宅空间分隔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空间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室内住宅空间形态的"分隔",提升了其住宅空间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创造出了美妙的艺术居住环境,提高了精神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代元夕节以其独特的节俗机制为有情人提供了爱情的温床,从而使得元夕恋情词应运而生.这类词在抒情视域及审美意趣上与以往的恋情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体现出心绪指向的朦胧美.这样一种"点到即止"的技法为读者开拓了更广阔的心理空间,体现了玩味不尽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