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才”字是文学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只见“才”字把手中的手绢一卷,再一抖,出现了一个句子:小明一天才看完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番“新”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千力‘百计地在形式上创新,似乎追求“新”已成了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本原的和谐,只是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却不知道丢失了教学本原,殊不知,牵手“本真”自然会相约“精彩”。  相似文献   

3.
生问: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处说:“在这浅紫色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才正确?“芳香”怎会用“浅紫色”来修饰?这个句子是否有语病?  相似文献   

4.
杜振芳 《老年教育》2011,(12):20-20
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后福”究竟在何处?自己从未深思过。直到6年前亲身经历了“大难不死”的考验后,我才真正感悟到了“后福”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杨岚 《黑河教育》2011,(8):51-51
“上电脑课(信息技术课)了!”教室里传来阵阵欢呼声。我暗暗高兴,因为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知道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那是一件让人感到欣慰的事。然而.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会从一开始的兴奋、认真转变为心不在焉。即便是教师严厉的批评、指正,情况也未见好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不断反思,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才明白了其中原委。  相似文献   

6.
"丁零零——”光阴似箭,才下课没一会儿,英语课就匆匆地来了。不过.没关系,因为我有法宝——“开小差”三部曲。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模仿之风盛行起来。“小沈阳”在春晚一炮而红,仿真版的“小沈阳”就在各地电视台和晚会上频频亮相:迈克尔·杰克逊突然离世,中国版的“杰克逊”马上变得炙手可热。各种模仿秀节目,更是成为了大众娱乐的焦点。可是你知道吗。这种模仿行为并不是人类的专利,许多动植物都有着高超的模仿本领,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生活的唤醒”吗?这与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韩桂军 《黑河教育》2011,(12):21-2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从作文的“源”问题与培养学生良好写作心理入手,引导学生多层面关注社会“源”,多角度感悟生活“源”,多方位把握审美“源”,多形式开发激励“源”。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自主的灵动。  相似文献   

10.
从教之初,总期盼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笔直、宽阔、平坦的,经过多年的行走,才知道有崎岖、有凹陷,还有难以同行的窄巷,甚至是横亘在前的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无疑就是伟伟——那个“红孩儿”,他让我品尝了教育百味,也让我的教育生涯跌宕起伏。不过当我回转身看看走过的路,赫然发现泥泞的路上有我鲜明的脚印。  相似文献   

11.
被黏贴的尴尬 2011年5月,鲁花食用油在浙江温州乐清的一家大型超市外做了一幅大面积的墙面广告,写着“鲁花花生油,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及“你知道吗?送国宴油更体面哦!”两句广告词,就是这两句话引起了乐清清江工商所执法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企鹅老博士: 您好!现在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都起了“痄腮”。我想知道什么叫做“痄腮”,人为什么会起“痄腮(zhasai)”以及怎样来预防这种病?您能给我讲讲吗?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字"太差"     
王玉芳 《班主任》2014,(9):29-29
“王勃,字子安,所以也可以叫他王子安……”语文课上,我正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少年王勃》。我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陆小洋更是兴奋不已,把手举得高高的,说道:“老师,我知道诸葛亮的字是孔明,许多人都叫他孔明先生!”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你肯定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他听后,摇头晃脑地坐下了。  相似文献   

15.
学校三优课比赛,四位青年教师同台竞技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虽到五年级上册才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但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有关“一一列举”的问题,如四年级“搭配的规律”中就需要一一列举,  相似文献   

16.
当老师的都知道,每到开学就有许多学生转进来,有外校的,有外镇的,甚至有外省的,然后分到各班去。我们这里是教导处组织抽签,抽到的,我们都戏谑地称之为“中了奖”。这不,开学第三周我又抽了一次“奖”,而且还真“中”了。  相似文献   

17.
“气”是方东树诗歌批评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方东树认为诗歌必须有“气”,有气才有生命,才能活;在诗歌章法上,方东树提出“气脉”之说,要求诗歌“气体高浑”,血脉灌输,又要曲折变化,往复顿挫;在诗歌风格上,方东树强调了“气势”,尚刚健之风,反对“气骨轻浮”。  相似文献   

18.
外婆的“甲骨文”是怎么回事呢?习作的文题给我们留了一个悬念,吸引着我们往下读。这悬念直到习作的末尾处才揭开:原来外婆在本子上记录了许多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来帮助自己记忆汉字,这就是外婆的“甲骨文”。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顿觉“甲骨文”一词用得很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到节假日,很多同学喜欢去卡拉OK厅K歌。但你知道吗,有人K歌把自己“K”进了医院。  相似文献   

20.
“虎妈”“狼爸”,这些令人惊颤的热点词突然来袭,不免让人望而生畏;其实即使人们常说的“棒打出孝子”也带有很深的偏激性。因为孩子本性是纯真可爱的,上帝才赋予其快乐的童年,但冰冷的藤条却挥上了重重的残痕,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