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中的程度副词“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度副词“颇”始见于《史记》。关于它的语义,一直存在着两可的理解,认为既可表示程度深,也可表示程度浅。本文认为,一种语言形式,在产生之初就表示截然相反的两种语义,是不可能的。文章收集并分析了《史记》中全部“颇”的用法,并参考了魏晋时期的工具书和唐人对《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的注释,明确提出,至少在唐代以前,“颇”只有表示程度浅一种语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HNC理论的相关概念,对汉语的几种移位现象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论述.就语义块的完全移位和部分分离现象,按照深层语义结构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分类,着重从语义块的分离、格式、句类的转换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些移位现象只是句子表面的变化,有些就改变了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并且这些移位现象可用句类表示式及相关符号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便于计算机处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才怪”的用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分析了“才怪”句的语义,根据语义将“才怪”句分为两大类。“才怪1”表示“才奇怪”之义,在句子中做谓语。“才怪2”表示对某一情况的假设性推断的否定,为假设推断类。通过使用频率的考察,发现第二种用法为主要功能。二、从句法结构角度对“才怪2”进行进一步分来考察,分为三种结构类型。三、认为“才怪2”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通过隐形的语用推理过程,表达委婉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HNC理论的相关概念,对汉语的几种移位现象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论述。就语义块的完全移位和部分分离现象,按照深层语义结构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分类,着重从语义块的分离、格式、句类的转换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些移位现象只是句子表面的变化,有些就改变了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并且这些移位现象可用句类表示式及相关符号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便于计算机处理。  相似文献   

5.
“得是”问句是关中方言中的是非问句,在语义上,“得是”问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表示反诘,语义居中,没有明显的肯定或否定趋势。第二,表示说话人故意曲解对方的语义,语义倾向于否定。第三,表示主观推断,语义倾向于肯定。语用上,“得是”问句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求证式、推断式、求同式、反预期式,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按语义发展的顺序,依次分析了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义的引申发展进行了一些论析。趋向动词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空间位移。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有很多用趋向动词表达非空间位移意义的情况,语义有了引申。本文将分别分析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试对“去”的语义发展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7.
数学语义转换就是将数学语言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目的是便于问题解决。解题的关键常在于能否将数学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成易于理解或操作的形式,不管是说法上、形式上、还是结构上。文章阐述了数学语义转换的内涵及重要性,并通过例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 “之后”、“以后”是一组近义词,有时可以替换使用.然而仔细考察,两者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两方面对单用的“之后”、“以后”进行辨析,以便我们对其功能及语义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9.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与“省得:”,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都,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一般在前。”“皆,都:都是。”“皆”、“都”表总括义时语义相同,都表示总括无例外。本文主要以《醒世姻缘传》为语料从语法、句法这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格式“看起来”的不同用法分为三种,并从句法、语义、功能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从“看起来1”到“看起来2”再到“看起来3”,这一格式从短语变为词,同时在意义上由表示动作到表示主观态度,功能上从实义词组到话语标记,“看”和“起来”的语义变化对此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味”是一种构词能力很强的词模形式,“×”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其语义经历了由表示食物的味道和气味到表示事物内在性状特征的泛化过程,泛化的路径为主体由[+食物]泛化为[+事物],范围由[+外在属性]泛化为[+内在属性],方式由[+感官认知]泛化为[+心理认知],其语义泛化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于是”是承接连词,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主要是时间上先后相继,事理上前后相因。与因果复句不同,由“于是”连接的句子具有客观性,只采用按照时间顺序的自然语序,多用于表示过去时、已然体的动态句。考虑到“于是”语义的兼容性和用法的复杂性,文章认为“于是”应该在学生掌握了初级语法项目中的表示时间先后的承接复句和因果复句之后,作为中级语法项目在中级阶段予以讲授。  相似文献   

14.
疑问代词的否定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疑问代词除了表示询问,任指和虚指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法,表示否定。章以“什么”为例,分类讨论“什么”的否定用法及其语义特征,并分析了疑问代词表示否定的形成原因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日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大类属,在交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红”、“白”两色分别是中日文化中的崇尚色,但它们的语义内涵不尽相同.文章对比了“红”、“白”颜色词的语义内涵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谐音衔接作为一种语篇衔接手段,可以分为“显性谐音衔接”和“隐性谐音衔接”两大类。文章运用从网络上收集.到的“杯具”及衍生的谐音流行语,对这两大类谐音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谐音衔接在本质上是语义的,语音只是衔接的表层手段,深层目的是实现篇章的语义连贯。  相似文献   

17.
张林 《考试周刊》2012,(76):80-81
在日语动词中存在相当一部分一个形态却有一种以上读音的词汇,不同的读音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如果不加以区别、辨析,就可能导致误用的产生。如动词“潜る”“怒る”分别有两种读音,每种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不进行意义分析,就可能导致误用或者如果不了解其内在语义.就可能导致误读。尤其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语义分析的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语义分析的意识。本文以同形异读日语动词“潜る”“怒る”为例,对其发音与语义的对应进行分析。指出对同形异读日语动词严格区分其发音与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先”与“前”作为词和语素,既存在语义共性,也存在语义差别。“先”的语义侧重在时间,表示以前的;“前”的语义侧重在空间,表示前面的,但“前”也可以表示时间。在表示时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共性,在表示空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差别。“前”有语义视角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方位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是人类在认知世界时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汉语和日语中,方位词<前>都有着多种意义和用法。不仅有着表示空间方位这个最基本的语义,还具有多种引申含义。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分析,以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前”和「前」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认知语义进行对比研究,为更好理解<前>的空间隐喻意义及其他方面的意义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的“好”是一个形容词,《说文》中本义是指“女子貌美”,引申而指一切东西的“美好”。而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好”有四种用法:1)跟“坏”相对,表示优点或是人满意的:-东西、-事情;2)表示容易或可以:那个事儿-说;这事不-告诉他;3)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冷;-香;-漂亮;4)表示便于,以便:屋子打扫干净了-请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