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节常被人称做是“封建卫道士”贾政与“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说是封建“卫道士”贾政迫害“反封建斗士”贾宝玉。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太合适的。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宝玉怠慢了客人。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宝玉得罪了忠顺亲王府,给贾家惹下了麻烦。第三是贾环那一番火上浇油的话。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宝玉怠慢了客人,贾政因此心中不快,这仅仅是一般的正常的心…  相似文献   

2.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许记得“宝玉挨打“的精彩篇章。“宝玉挨打”本是贾政和贾宝玉父子矛盾激化的结果,然而,随着贾母的介入,矛盾却转化为贾母、贾政母子之间的矛盾。事情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宝玉虽受了一点皮肉之苦,但属胜利者。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是封建卫道者(也是正统)对封建叛道者(也是非正统)的一次暴力镇压,是小说的一大高潮。在"不肖种大承笞挞"中,到处充满紧张、血腥和  相似文献   

4.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一大高潮。突出表现了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金钏自杀”等偶然事件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宝玉挨打就成为必然了。贾宝玉是荣国府的核心人物,他遭鞭笞自然牵动了全家上下的心。王夫人、贾母等人闻讯先后赶  相似文献   

5.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描写重大事件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贾政与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反映了封建卫道士与封建叛逆者之间的尖锐斗争。小说通过“贾政的三次流泪”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刻划得人木三分,很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宝玉挨打》这篇文章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两条:一是封建正统派贾政和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袭人、宝钗、黛玉三个人前后探伤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道德、修养、以及与伤者的不同关系。而忽略了对贾母与贾政这段精彩对话的赏析。  相似文献   

7.
杨帮超 《学语文》2003,(2):9-10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册小说单元《宝玉挨打》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在这一回里,贾宝玉被贾政打得死去活来,原因是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因此,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作为封建的卫道士贾政不能容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离经叛道,以免将来“酿到他弑君  相似文献   

8.
高小玉 《学语文》2003,(5):18-18
《学语文》2003年第2期有一篇名为《宝玉为何挨打》的文章。此文作者把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结为贾政的“妒子情结” ,并认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贾政“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中人格扭曲的结果”。这一观点虽新颖 ,本人却不敢苟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一 ,也是贾政性格表现得较为明晰的一次。气恼、狂怒、痛心、羞愧……一系列情绪都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极度的发挥。从中 ,我们能够看出贾政虚伪、冷酷的一面 ,但这并不能说成是贾政对儿子的妒忌和仇恨使然。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发奋读书 ,…  相似文献   

9.
宝玉的思想行为应该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简单地加上“反封建”的内涵,并不准确;他同贾政的关系“统一”方面大于矛盾方面,其矛盾也很复杂,不能简单贴上“反封建”的标签;他同黛玉的婚恋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作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逆反行为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之所以如此,按照传统研究者的观点,贾政是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宝玉则是一个封建叛逆。贾政不能容忍宝玉的离经叛道,因而欲除之而后快。但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痛责宝玉的过程中,怒不可遏的贾政本应很解气、很痛快,可为什么却一次次流泪呢?这纵横的老泪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具体看一看贾政的这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在痛打宝玉之前。忠顺王府长史官的突然造访使贾政又惊又惧,贾环的借机进谗更是火上浇油,一下引爆了贾政心中的怒火。  相似文献   

11.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节,封建卫道者贾政与叛逆者贾宝玉的矛盾终于爆发,而后与宝玉关系密切的人纷纷登场,各自落泪。同样的眼泪,由不同人的眼中落下,便有了不同的内涵。一、贾母:溺爱之泪作为荣国府最高权威的贾母对衔玉而诞的孙子宝玉极尽疼爱之能事,文中写她不觉就滚下泪来,抱着哭个不了。年迈之人本当泪少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充满着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其中对“爱”的描写随处可见,细腻逼真。“宝玉挨打”后,不同人物表现出了不同心态的爱,尤其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非常真实地展示出各种心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金钏自杀,贾环进设和忠顺亲王府索取蒋玉函促使贾政对宝玉憎恶到极点,宝玉被打是势所必然。这就出现了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的剧烈冲突。贾政将宝玉饱打一顿之后,荣府上下沸腾起来了,一系列人物纷纷登场,对宝玉表现出各自的同情怜爱,这实质上表现出了不同人物不同目的的“爱”。民政还欲再打时,早被王夫人…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的精神苦难不仅来自于“石”的精神本质与“玉”的人间幻象之间的“神”“俗”矛盾,更来自于宝玉内心深处“灵性”与“理性”这两种理想模式和精神范型的矛盾,这是中国文人特殊文化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一、贾宝玉的“不肖”与“无能”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被贵族家庭、封建阶级视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子弟贾宝玉。 肖与不肖,能与无能,当然是相比较而言的。在贾府家长看来,贾政与王夫人所生二子贾珠、宝玉,贾珠为孝、为能;宝玉则为不肖、无能。为什么呢?贾珠“十四岁进学,后来娶了妻、生了子”——进学意味着读书上进,有可能做官,使贾府光宗耀祖;生子便能为贾府续香火,使世代簪缨之族不断繁衍,这当然是标准的孝子了。而宝玉恰恰相反,好色,在女子堆里厮混,又不思科考,专门搜些杂学旁说的闲书来看,只有“歪才”。  相似文献   

15.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为父子矛盾。待客不周、王府要人、贾环告状,宝玉的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集中爆发,贾政对宝玉由“气”而“怒”而“暴怒”,最终逼出父亲对儿子的无情“笞挞”,使冲突达到了顶峰。而由宝玉挨打又自然引出王夫人与贾母的依次出面“阻打”,随之夫妻交锋,母子较量,情节再掀高潮。最后袭人、宝钗、黛玉这三位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女性对宝玉的关心探望,则是余波荡漾,温馨细腻,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形象没落史,也是一部封建教育的形象破产史。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以教育作为他们镇压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武器。《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从研究封建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是通过对贾宝玉这个叛逆形象的塑造,以及贾政等人对宝玉叛逆性格的围攻扼杀,而结果以失败告终的描写,表明封建教育这个武器的失灵,宣告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教育的破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依据对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加以考察,在宏观与微观上进行前后比较,通过对宝玉所处矛盾焦点,宝玉对待大观园女子、对待仕途功名和名教的态度,宝玉在宝黛爱情中的表现,乃至其最后应试、中举、出家的行为动机等几方面的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阐明: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并不是前八十回中宝玉形象的合理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续作者按其审美理想重塑的一个“假宝玉”;而这一形象,完成了由“情迷至此”到“豁悟如此”的过程,已从前八十回作为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变质为一个皈依佛、道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王。贾府里有一个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成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在江南的甄家,也有一个“天天逃学”的甄宝玉。这两个宝玉都是生在“富贵温柔乡”,不仅名字一样,外貌举止一般,而且他们都有相同的“乖僻”。但是,到了后来,两个宝玉却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子。甄宝玉当了封建统治者的俘虏,追求功名利禄,走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老路;而贾宝玉却坚持他的反叛精神,始终否定“男尊女卑”的观念和“仕途经济”的道路。通过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了贾宝玉的叛逆形象。而封建卫道者们想使贾宝玉成为封建阶级接班人的努力归于失败,这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3.4《宝玉挨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众人对待宝玉挨打的态度以及宝玉挨打后的心态。一、贾环处心积虑盼痛打几乎每个人都深爱着宝玉,只有贾环除外。贾环对宝玉是一个“恨”字。他乃贾政和赵姨娘所生,不仅年龄小于宝玉,还因为是庶出,地位低下而颇受冷落。为夺回自己“爷们”的地位,他处心积虑要治宝玉于死地。这次机会来了,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是因宝玉而起的,他便在父亲那里诬告宝玉,说是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才导致金钏儿的自杀。挑唆父亲打死至少是痛打宝玉。二、贾政恨铁不成钢狠教训贾政打宝玉表现出一个“狠”字,但骨子里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