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二章经》作为今存最早的佛经汉语译本,以往的对其研究主要是文献梳理和材料比对的分析和判断,没有能够真正从翻译各要素、翻译过程合作和作为两种语言文化初始接触的特殊历史语境去思考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多不确定的模糊认识和推测,甚至由于后来的任意添加文字,导致否定其历史的存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四十二章经》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方式的追问,对于其文本形式、内容和两种最主要的不同版本的语篇分析比较,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它的翻译译写特征,并由此梳理和勾勒出佛经汉译历史上最初一段从《四十二章经》到支谦《法句经序》所总结的以译写策略为主的译经发展轨迹。显明了《四十二章经》译文的历史经典性和不断历史经典化现象。这对于重新理解我国佛教史、佛教思想史、佛经翻译史,以及翻译理论体系演变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纪红 《文教资料》2008,(24):36-37
本文对中国佛教翻译家支谦与西方翻译家西塞罗的最早译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与探究.通过对各自译论的理论基础、内容、历史、文化背景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其共性与个性有更充分的了解,进而对<法句经序>进行深度挖掘和现代转换,认为它是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支谦的《法序经·序》是中国第一篇探讨翻译的文章,这篇文章关于翻译中文与质、信与美等问题的讨论,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核心。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和中国近代对翻译的探讨,大体上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的。《法序经·序》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滥觞,奠定了中国翻译思想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菩萨本缘经》,旧题三国吴支谦译。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三国语料来使用,这值得商榷。从词语角度对《菩萨本缘经》进行考察发现,这部经书不是支谦所译,它和支谦译经在词语使用上有着明显差异;其翻译年代当晚于三国,可能不早于东晋。  相似文献   

5.
自 1 9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以来 ,引起了几代人不断地思索和探讨。对这三字原则的不同意见的争论 ,有如“百年战争” ,一直延续至今。我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首推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 ,文中提到了“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的主张。东晋时的道安发扬蹈厉 ,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 ,力主矜慎 ,要求“案本而传 ,不令有损言游字”。六朝的鸠摩罗什提出只要能存本旨 ,就不妨“依实出华”。唐代大翻译家玄奘提出“五不翻” ,采用音译 ,善参意译 ,成为“新译”派的代表。至此 ,直译、意译和新译三大流…  相似文献   

6.
刘圆媛 《文教资料》2020,(4):33-34,72
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佛经译文是比较近口语的。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是汉末到东晋末几个不同阶段的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他们的译作自然会显露出汉语发展的一些信息。尤其是鸠摩罗什,以他信、达、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泽史上树起了一痤宏大的里程碑,而他的《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著名经典又恰恰是在支谦、竺法护原译本的基础上重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定:“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按照《汉语史稿》的分期,支谦、竺法护的译经活动处在上古期到中古期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史记》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参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课本中亦无相关的注释,老师们在讲解此句时基本上皆参照教参的译文。教参将"九""一""匡"分别解释为"多次""完全""控制",笔者觉得这三个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词在句中应做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与"合"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佛经译文是比较近口语的。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是汉末到东晋末几个不同阶段的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他们的译作自然会显露出汉语发展的一些信息。尤其是鸠摩罗什,以他信、达、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座宏大的里程碑,而他的《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著名经典又恰恰是在支谦、竺法护原译本的基础上重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定:“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按照《汉语史稿》的分期,  相似文献   

11.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功能相同,意义相似",即"形式———意义对"和"形式———功能对"。从翻译的认知———功能视角,研究汉语描述功能句的基本结构,总结描述功能句在汉译英过程中的翻译方法,为翻译研究开拓出语言学视角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针对《今日中国》一篇软新闻《到南通——听罢江声听海声》两篇英译文的对比分析。作者选取"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作者从译者进行适应选择的各个纬度对原文和译文及其两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软新闻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79年之后,翻译与翻译批评进入相对繁荣期。许钧长期致力于翻译批评;他出版国内第一部翻译批评 专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共同组织《红与黑》翻译的大讨论,并主持当代翻译家、批评家和文学创作者有关翻译批评的 访谈和对话。翻译批评逐渐摆脱字当句对、语言转换的局限,朝理论化、跨学科和跨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孙大雨的《楚辞》英译非常重视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名物、句义的注解,这种"丰厚翻译"的策略展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楚辞》英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译介,其中也包含着强烈的身世之感和爱国情怀。他采用与《诗经》对比的方式对屈原诗歌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释,并作了音步分析。这些都使其在当代《楚辞》英译著作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7.
翻译时为了避免产生机械对等但风格上不可接受的句子,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论述了七个核心句,本文将其概括为三类基本句型:1.主语+谓语;2.主语+谓语+宾语;3.主语+系动词+表语。运用核心句进行翻译的过程可概括为:1)分析出原语句子的核心句;2)翻译核心句;3)重组翻译的核心句。最后本文举例论证了核心句在汉英句子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模范。他采用直译手法用白话或白话式文言进行翻译,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通过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早期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19.
流水句是一种典型的汉语句式,由多个小句构成,多主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大。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流水句是一大难题。《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而英译本中流水句的翻译尤其突出。因此,本文以《活着》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流水句的特点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带来的讨论引发了不少人对教学翻译法的摒弃,而对"翻译教学"的推崇。文章在论述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关系之后,分析了大学英语开设翻译课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走"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