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忠实读者 ,从 1 987年至今从未间断 ,中学时代她是我的良师益友 ,从教后成为我的得力助手。每册到手必先读之而后快 ,尤其是《中史参》2 0 0 0年第 6、7、8三期连续刊登的“商榷与正误” ,道出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心声。我为《中史参》叫板权威机构的勇气而振奋 ,为《中史参》坚持科学与理性的精神而欢呼 ,同时令我欣慰的是 ,“商榷与正误”为我洗刷了多年来的“耻辱”。这事还得从 1 993年谈起。 1 993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 ,首先接触的是所谓“高中历史新教材”( 1 992年 1 1月第 1版 )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势必…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贵刊以其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和实用性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良师益友。近年来 ,我在教学教研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得益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帮助。我们学校校长 (历史高级教师 )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说得更绝 :历史老师如果不订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根本就不配教历史 ,也不可以教好历史。的确 ,《中史参》作为代表大陆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 ,是历史老师了解历史教改信息和最新教育理论的窗口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必须不断充电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可以说 ,《中史参》…  相似文献   

3.
收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知道拙文《能说“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了吗?》已在本期杂志上发表,心情自是相当愉快,同时由衷地感激《中史参》编辑先生对拙文的肯定和采用。我更赞赏《中史参》所提倡的科学精神和对时兴的“素质”“创新”“理论”“方法”等说辞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拜读了本期杂志的刊首语和封底辞之后,我不由得为《中史参》拍案叫好!不由得向《中史参》的编辑们表示钦敬!自己不才,但历来对那些贴着这样那样时髦标签的所谓教育教学论文不屑一顾。因此虽然也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教育的理解,需要人生阅历的积累。对历史专业杂志的品读亦如此。1996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子弟高中工作,恰逢学校科班出身的历史老师南下广东,我这名新兵到哪儿找“师傅”?出于在大学培养起来的研究兴趣,我想到了在大学图书馆结识的书刊朋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下称“《中史参》”)。于是,我开始订阅《中史参》,并...  相似文献   

5.
《中史参》开辟“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已非一日,与其他栏目相映生辉,使《中史参》的“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表现得更充分。将某一栏目,尤其是“商榷与正误”栏目编成专辑,并不辞烦难按课本顺序编排,编辑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就像《中史参》的名声一样昭然于世。在2000年第6期中收有我6条“商榷与正误”,这让我始料不及,获悉后又有点受宠若惊。实事求是地讲,本人教学多年,教学之余,笔耕不断,其间在他刊形成铅字的也有多篇,惟独没有叩开咱《中史参》的大门,往《中史参》投寄“商榷与正误”条目时…  相似文献   

6.
拜读完两期《商榷与正误》专辑后 ,发自内心地感谢编辑部老师们为此付出的辛劳汗水和心血 !同类杂志也曾有过类似“研究”教材的栏目 ,但有哪一份杂志有如此独到的眼光和如此巨大的魄力出如此多篇幅的专辑 !这堪称杂志界的创举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两期专辑的卷首语“敬告读者”和“科学精神”说得多好多妙 !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把我们中学老师对中学课本“纠错机制”不完善的感触那么淋漓尽致地倒了出来 !那感觉真痛快、舒畅 !《中史参》不愧为中学历史杂志的“大哥大” !有您们这些具有超凡眼光、科学务实精神的编辑们活跃在《中史参》 ,我们…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8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博客正式加盟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教育网站“中国历史课程网”。博客一开,就受到了老师和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我们特此向大家深表谢意!博客并非《中史参》本身,博客内容亦非《中史参》翻版。编辑部对本刊博客的初步定位是:有效补充和拓展《中史参》的内容;密切读者、作者、编者的交流互动;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延伸服务。由于博客开得匆忙,博客栏目尚待进一步细分,博客内容亦待进一步丰富,可谓“百事待兴”。我们热忱欢迎老师和网友们积极出谋划策,指点和帮助我们把《中史参》博客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8.
捧读 2 0 0 0年第 6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说实话 ,我真是感慨良多。感慨之一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老师们的大手笔的确不同凡响。记得去年的 7、8、9三期《中史参》杂志在“教材谈从”栏目中 ,连续发表了黄安年先生的大作 :《评人教社〈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而今年的 6、7两期 ,他们又推出以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为作者群的《商榷与正误》专辑。无论是去年发表黄先生的大作 ,还是今年推出《商榷与正误》专辑 ,窃以为 ,《中史参》的目的 ,均绝非出于沽名钓誉之短视 ;着眼于中…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历史教育界发行量最大的、辐射面最广的教学月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向来忠实地本着“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的宗旨,赢得了多方面一致的翘擘称赞。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她毅然在2000年第6、7期出版了《商榷与正误》专刊。这在人类正迈向新世纪的当口,无疑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春雷,对教材编写、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以及高考命题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中史参》好样的,不愧为中国历史教育界一面最前卫的旗帜;《中史参》人好样的,无愧于中学历史教育界铮铮铁骨和脊梁的先锋。笔者尽情为《中…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一线教师眼熟、耳熟但未详的历史概念,亟待予以解答。本文拟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关于“唯物史观”的四处表述变化说起,透析其变化的哲理,检索中学课程(主要是高中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与唯物史观相关的课文,打通中学“文史哲”的经脉,以求让师生就唯物史观这一概念融会贯通;并向“学术争鸣”借力,明确唯物史观确立的标志、唯物史观与当代传入的西方史观的关系、唯物史哲”的经脉,以求让师生就唯物史观这一概念融会贯通;并向“学术争鸣”借力,明确唯物史观确立的标志、唯物史观与当代传人的西方史观的关系、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等核心概念。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我一生以教师为业,先后执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后又返回中学这片“故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中政参》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读者、作者、追梦人和政治人,始终与《中政参》同行“在路上”。  相似文献   

12.
我与《中史参》结缘快20年了。1993年,我迈出大学门,步人中学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那时的我,既苦于没有太多的时间实习,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所以对如何上好历史课、什么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两眼漆黑”。就在我内心困惑、难以前进时,老教师桌上《中史参》1993年8-9期合刊给我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今年第6、7两期的《商榷与正误》专辑,发表了多位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的文章(包括本人几年前寄的一篇拙作),使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一篇一篇研读,觉得每篇文章均甚有道理,也进一步感到《中史参》确实具有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及实用性的特色。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是由多位名家和权威花了很大的心血编撰起来的,有很多特点和长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和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所谓“钻研”,除了要“吃透”教材外,还要有一种“不惟上,不…  相似文献   

14.
看了贵刊第 7~ 8两期所刊登的对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质疑和正误 ,我深感佩服。既佩服撰稿指点教材的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同事们 ,更佩服贵编辑部的领导和老师 ,不惟上 ,不惟书 ,不畏权威 ,惟从实 ,惟认理。这需要多么大的胆略和气魄呀 !历史教学刊物中有《中史参》是中国中学历史教师之大幸 ,更是中国中学教育之大幸 !《商榷与正误》:不惟上,不惟书,不畏权威,惟从实,惟认理@于友波$山东文登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相似文献   

15.
<正>战国思想家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子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近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载:“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乡土教育资源是指个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文化古迹、自然景物、地名和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社会发展变迁及民间艺术、语言、风俗等,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建莆仙乡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学历史课程建设,更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广大师生为何对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简称《中史参》)情有独钟呢?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秦川大地绵延起伏的黄土,灵秀壮美的河川所传承着的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想那八百里秦川苍劲辽远,那千年古都凝重沉厚,“雄中有韵,秀中有骨”的山川风物蕴育了《中史参》人重底蕴、重内涵的办刊风格,令人由衷赞叹。当我们的目光穿过大汉朔风的粗犷雄远,越过盛唐文化的雍容华贵,你会感到《中史参》人进行的分明是一种承接有序、悠远的文化传承工程。不是吗?《中史参》以天下史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历史责任感,为繁荣史学而言人所未言的犀利,超凡…  相似文献   

17.
《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刊载了高纪春的书评,读后颇多感想,归结起来是“惊、喜、哀”三个字。初闻刊载消息,我大吃一惊,这篇文章在1996年来史讨论会上反映不佳;年会论文集不予采用.怎么反倒上了历史界的最高刊物?吃惊之余,又感到高兴,我与《历史研究》编辑部有同感:应当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和争鸣,反对当前书评中盛刮的吹捧风。本着这一精神我在1996年1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发表文章,对漆侠教授代表作《宋代经济史》提出质疑。果然,漆的几个弟子站出来了,或写驳议,或评我的日记校注,措词严厉,说我“霸道和荒谬可谓千古一…  相似文献   

18.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11):17-17
我在《教育管理研究》一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学术上质疑问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发扬这个传统。由质疑到争鸣,其中不乏新思维、新观点和新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但争鸣不是争长短、比高低,更不是相互攻击,而是提出疑问,共同切磋,服从真理。”“写  相似文献   

19.
倾注满腔热血,演奏鲜明主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改革随想●任鹏杰《中史参》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教学期刊,十几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为推动历史教育科学改革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如今,《中史参》每期邮局订数十二万多份,发展势头正劲,可谓生气蓬勃、...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学最难的是什么王薛刚我教中学历史30余年,即使中间较长一段从事学校党政工作,仍未丢掉中学历史教学。不少青年教师问过我,中学历史教学最难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最容易的是教教材,最难的是用教材教。今就以此命笔,参加“中史参”倡导的“历史教学漫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