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以往在识字教学中也强调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过程中 ,往往出现为识字而识字的现象。如为突破词义教学这个难点 ,教师们采用了“语境创设法”、“实物印证法”、“态势展现法”等 ,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印证课本上出现的生字新词所对应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情态。如教学“玉米”这个词 ,只要求学生怎么读、是什么、怎么写就算经历了识词过程。这样的认识活动使字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脱离了学生的兴趣 ,掌握生字成了毫无乐趣的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要把词装进儿童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1.突破“字——词——句”的序。传统识字教学,是按“字——词——句”的顺序教学,这种教学顺序有时不宜发挥教材图文并茂的作用,难以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在语言活动中巩固”。故有时会使识字教学显得单调  相似文献   

3.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教一年级小学生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他们学词,而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现对成语识字教学谈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若把成语看作固定词组,其构成成分可称为“词”。若依成语的作用在句中相当于一个“词”,则构成成语的成分可称作“语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按传统说法,姑且把构成成语的成分称作“字”。在教学  相似文献   

5.
“训练组集中识字法”,即在每个训练组学文前 ,把每篇课文中的生字拿出来放入新的语言环境中 ,采用多种方法集中学习。这是我们在多年的识字教学研究、实践中提出来的课题。一、“训练组集中识字法”的提出在长期的识字教学研究中 ,发现随文识字等识字法 ,注重阅读教学 ,注重在阅读中识字。部分学生往往对故事情节内容感兴趣 ,对生字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学文后 ,文章会读了 ,句子会读了 ,文中的生字、词也能在具体句子中读 ,可是在单独考查识字效果时 ,把生字从文章中拿出来 ,学生有的难以读准 ,有的甚至不认识 ,出现了学生会读书而不识字…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来的教学理论。所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把单字放在词里,句里,段里、篇里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主要是指在阅读中识字,即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大纲说“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的识字教学,总是安排在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集中解决。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企图一举达到“四会”,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扫盲识字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员把“粮食”写作“朴个”,把“水稻”的“稻”写作“利”把“副乡长”写作“付乡长”……乱简化,错白字“满天飞”。可扫盲教师或领导见了不以为然,甚至有的扫盲教师在扫盲识字教学中也把“分亲”写成“分许”,“一强菜”写成“一为菜”。究其原因,在扫盲教师教学中,大都是能者为师,未经过培训,没有注意汉字规范化,而文盲学员则认为农民识字可随便些,甚至说这样写倒可帮助记忆。殊不知,错白字连篇往往会使人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妨碍正常的交际。特别是文盲属成人,乱写错白字,对年幼的子女更…  相似文献   

8.
“随文识字”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自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从文入手,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环境,使生字不孤立出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识字。  相似文献   

9.
常瑞红 《新疆教育》2012,(19):85-85
在识字教学中,我努力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给有效的识字方法,鼓励他们大胆运用、勇于实践。通过巧妙的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识字欲望,获得了识字的主动权,逐步由“学会”过渡到“会学”,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识字课堂同样可以精彩。  相似文献   

10.
一、要渗透思想性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这一点是要肯定的。但“为识字而识字”,把识字本身作为识字教学的唯一目标,显然是单一化的。要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符合识字教学的整体目标。如教《我的弟弟》中的“贵”字,为了防止学生把上边写成  相似文献   

11.
一、把生字返原回课文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为了方便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把课文中需要认的字抽出来编排在课本后面,也就是说这时生字已经离开了原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强调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中多次出现“师父”一词,如:“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书写时经常会将“师父”写成“师傅”。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字、词、句。有些学生在低年级时识字不少,但后来读写能力并不高;有些学生只会写单字,不会用词造句;有些学生写出的作文词语贫乏,语句不通顺。在一定程度上跟识字教学中忽略词句训练有关。因此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进行词句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注意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把它们结合起来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识地把识字和词句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说多音字,采取“多音字集句”的方法。例如教学“教”的读音,教师先把“教”…  相似文献   

15.
“识字教学流派”、“识字教学法”和“识字教学方法”三个词并不是同一概念,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中,“识字教学法”涵盖的范围最广,但在实际中这三个词却被很多人混淆使用,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重新认识,明确三者的适用范围,理清它们的关系以利于识字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多年识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概括为“四个结合”,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是“四个结合”的核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了识字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新编小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学词、学句、学文中识字,结合词句、上下文准确地理解字义,并能与字音、字形紧密结  相似文献   

17.
识字是孩子的童子功,马虎不得。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感受快乐。一、展开想象的翅膀,共享识字的快乐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开始教生字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变成谜语、故事讲给他们听。在识字活动中猜字谜、编字谜,既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巩固了生字。例如,教学“春”字时,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提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刚入学的学生把识字视为“苦差”,不喜欢识字,更别说主动识字了。因此,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爱识字。  相似文献   

19.
陈颖 《云南教育》2004,(19):54-55
“识字学词学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主要课型。本册要求学会370个生字,其中的129个生字安排在“识字学词学句”中完成。这部分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但不孤立识字;二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三是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四是把识字与学词、学句融为一体。教学的着力点是:帮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学词学句.初步建立词和句的概念,并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相似文献   

20.
郑国宣 《广西教育》2004,(7A):30-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曾有专家提出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识字教学,单调的识字教学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惫,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家斯宾塞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于是我在教学中优化识字教学,尝试着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自主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